奶牛技术

发酵豆粕在犊牛上的应用

这篇文章讨论了犊牛饲养质量对后续发育的关键影响,特别是颗粒料采食量和日增重作为评估指标。犊牛断奶时,颗粒料的摄入能力影响断奶时间和生长发育。通过发酵豆粕改善适口性,可以增加采食量,特别是在热应激期间,这有助于提高断奶日增重和整体饲养质量,进而影响成年母牛的体型形成及生产性能。

发酵豆粕的营养价值

这篇文章探讨了微生物发酵过程如何通过分解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和碳水化合物,生成有机酸和小分子蛋白质,如氨基酸。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的发酵分别产生不同的风味,如酱香味和酸香味,同时提高豆粕的营养价值,减少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粗蛋白质和碱溶蛋白的含量。

什么是发酵豆粕?

豆粕作为大豆榨油后的副产品,以其高蛋白质和氨基酸均衡的特性,被广泛用于反刍动物饲料中。其适口性和稳定性使其成为主要蛋白来源。然而,豆粕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等抗营养因子,需经过高温或微生物发酵等处理来降低其负面影响,其中微生物发酵是有效去除大豆抗原蛋白的一种方法。

发酵豆粕在犊牛饲料中的应用

本文主要探讨了豆粕作为优质植物蛋白源在犊牛饲养中的应用问题,尤其是其含有的抗营养因子对犊牛消化健康的潜在影响。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豆粕的营养价值得以提升,抗营养因子降解,生成的小肽和有机酸有利于犊牛的消化吸收和肠道健康,有助于提高断奶日增重、增强免疫力、减少腹泻和断奶应激。同时,关注母犊的高品质培育,因为这对整个牛群的发展至关重要。发酵豆粕的研究发现其在改善犊牛消化、降低腹泻、减少抗生素使用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对于解决牧场中长期存在的犊牛腹泻问题具有实际价值。

黄曲霉毒素的来源和特性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在中性溶液中稳定的强致癌物质,以B1型毒性最强,耐高温但不耐酸碱。它主要来源于土壤、植物和粮食,如花生、玉米,易在储藏不当的条件下由黄曲霉或寄生曲霉产生。在饲料和牛奶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可能源于霉变饲料和挤乳设备的清洁问题。了解其特性有助于食品安全管理。

奶牛牧场如何从营养管理提升乳品质

该文章探讨了乳脂率降低的多种因素,包括采食量下降、热应激引起的瘤胃问题、免疫机能下降、日粮成分如淀粉和脂肪的影响等。文章提出了提高乳脂率的营养对策,如增加采食量、改善日粮配方、控制脂肪和淀粉的含量、添加抗氧化剂和矿物质、调整青贮饲料等措施。

监测奶牛健康状况和生鲜乳质量状况

本文介绍了奶牛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症状,包括体表和生理异常,如精神萎靡、腹泻、视力减退等,并强调了停止摄入污染饲料、采用优质饲料和强化治疗的重要性。同时,提到了检测生鲜乳中黄曲霉毒素M1含量的必要性,以及国家对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限量值的规定。养殖场在发现超标时应立即排查问题源头,确保乳品安全。

定期监测玉米青贮黄曲霉毒素B1含量

本文主要介绍了泌乳牛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值和预警值,建议养殖场定期进行检测以确保饲料安全。建议使用市售检测卡或专业实验室方法,同时需关注其他霉菌毒素,如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以降低奶牛日粮中黄曲霉毒素B1的风险,确保生鲜乳质量。饲料超标时需采取相应措施并记录检测结果。

科学取用玉米青贮饲料

本文介绍了青贮饲料的品质管理,包括感官特征的判断(如颜色、气味和质地)以及取用时的注意事项,强调现取现用避免二次发酵,挑出霉变部分,并对TMR全混合日粮的配制流程进行规范,着重于原料的霉菌毒素检测和制备人员的培训,以确保饲料质量和奶牛健康。

牛乳体细胞含量与pH值的关系

牛乳pH值通常在6.322到7.413之间,与体细胞含量正相关。乳腺炎症和白细胞增加导致体细胞增多,体细胞数量与pH值有明确的关系:正常值6.4-6.6,体细胞20万-50万/mL对应pH6.6-6.8,50万-150万/mL对应6.8-7.0,150万-500万/mL为7.0-7.2,超过500万/mL时pH上升。pH检测能有效简化判断乳房炎,减少因客观因素造成的误判,提高检测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