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种妊娠期是弱仔形成的关键源头阶段,弱仔的产生主要与母猪繁殖管理、营养供给、机体健康、药物使用四大类因素直接相关,具体原因及机制如下:

一、繁殖管理不当:胎儿发育空间与数量失衡

1. 药物催情与超数排卵的副作用

药物催情虽能提高卵子受精率,但会导致“超数排卵”(胎儿数量过多)。母猪(尤其头胎母猪)子宫容积有限,当胎儿数量超过12个时,部分胎儿会因子宫空间不足、营养分配不均,发育受制约,最终形成弱仔。

2. 母猪胎龄结构不合理

- 母猪胎龄与弱仔率呈“先降后升”趋势:6胎后母猪泌乳能力下降,且窝产仔数增加的同时,弱仔、死胎比例也会上升;

- 风险阈值:当6-8胎龄以上母猪占比超24%,或6-7胎龄母猪占比超20%时,弱仔数量会显著增多。

二、营养供给失衡:关键阶段能量与营养不足/过剩

1. 妊娠前期(1-10周)投料过多

妊娠前期胚胎发育缓慢,对营养需求低。若此时投料过多,过剩营养会在乳腺组织及周围沉积为脂肪,阻碍后续乳腺发育——分娩后母猪因“少乳”,间接导致仔猪吸乳不足,形成弱仔。

2. 妊娠后期(11周后,尤其13周半至分娩)投料/能量不足

胎儿初生体重的2/3是在妊娠后1/3时段(即11周后)发育形成的,且此阶段是胎儿体能储备的关键期:

- 若11周后投料量未逐步增至3.5kg/天,或饲料消化能(DE)低于3400kcal,会导致胎儿能量、营养摄入不足,体能储备匮乏,出生后直接成为弱仔。

三、母猪机体健康问题:病原感染与抗体不足

1. 妊娠期感染病原微生物

母猪若在妊娠期感染HCV(猪瘟病毒)、PCV2(圆环病毒2型)、PRV(伪狂犬病毒)、PRRSV(蓝耳病病毒)等,病毒会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部分胎儿发育受阻,出生后表现为弱仔。

2. 母源抗体未达标

母源抗体是仔猪出生后初期免疫力的主要来源。若母猪自身抗体水平不足(如未按程序接种疫苗、疫苗免疫失败),其产出的仔猪天生抵抗力差,无法抵御环境中病原,属于“隐性弱仔”,易发病死亡。

四、药物使用不当:先天性发育障碍

妊娠期误用特定药物会直接导致先天性弱仔,最典型的是氟甲砜霉素——该药可通过胎盘屏障影响胎儿发育,导致仔猪出生后即表现为生长迟缓、活力低下的先天性弱仔。

总结

配种妊娠期弱仔的形成,本质是“胎儿发育需求”与“母猪供给能力”(空间、营养、健康状态)不匹配的结果。防控核心需围绕:避免药物盲目催情、优化母猪胎龄结构、精准控制妊娠前后期投料(前期控量、后期增量保能量)、做好母猪病原防控与抗体监测、禁用妊娠期禁忌药物,从源头减少弱仔产生。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