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由伪狂犬病毒引起)是仔猪腹泻的重要诱因,核心特征为两个腹泻高峰、药物治疗无效、高死亡率,需通过“症状识别+针对性免疫+饲养管理”综合防控,减少损失。

一、核心症状:分两个日龄阶段,表现差异显著

伪狂犬病毒致仔猪腹泻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且发病率、死亡率与母猪免疫效果直接相关,具体表现如下:

1. 第一阶段:5-15日龄(产床期,死亡率极高)

- 典型症状:仔猪突发体温升高(40.5-41.5℃),伴随呕吐、排黄色油亮状稀粪;精神萎靡,采食量骤降,部分仔猪出现神经症状(如站立不稳、抽搐)。

- 药物效果:抗生素、止泻药治疗完全无效,死亡率可达100%。

- 母猪免疫关联:

- 若母猪免疫效果差,此阶段发病率、死亡率最高;

- 若母猪免疫效果好,此阶段发病率、死亡率最低。

2. 第二阶段:40-60日龄(保育期,整齐度差)

- 典型症状:仔猪体温升高,以腹泻为主(粪便稀软,夹杂未消化饲料),部分猪伴随呼吸困难;采食量下降,生长缓慢,猪群整齐度差(大小差异明显)。

- 药物效果: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死亡率低于第一阶段,但易形成“僵猪”。

- 母猪免疫关联:

- 若母猪免疫效果差,此阶段发病率、死亡率相对降低;

- 若母猪免疫效果好,此阶段发病率、死亡率反而上升(因母源抗体消退,仔猪自身未免疫)。

二、腹泻高发的3大核心原因(规避误区)

1. 疫苗选择错误:选用灭活疫苗而非活疫苗——灭活疫苗仅能诱导体液免疫,而伪狂犬病防控需细胞免疫,灭活疫苗无法彻底阻断病毒感染,易引发腹泻。

2. 免疫程序缺失:只免疫种猪,不免疫商品猪——母源抗体会随日龄消退(40日龄后基本消失),未免疫的商品猪在两个阶段易因病毒感染腹泻。

3. 疫苗质量污染:使用非SPF鸡胚生产的疫苗——普通种蛋可能携带沙门氏菌、其他病毒,接种后易导致“免疫腹泻”(人为引入病原)。

三、精准控制策略:4步阻断腹泻发生

1. 基础管理:切断传播链,减少应激

- 推行“分点建场”模式(如配种妊娠场、分娩场、保育场分开),避免交叉感染;

- 严格执行“全进全出”,空栏后用2%烧碱水彻底消毒,空置1周以上再进猪;

- 确保后备猪引入前检测伪狂犬阴性,避免带入病毒。

2. 疫苗选择:优先伪狂犬活疫苗

- 选用SPF鸡胚成纤维细胞生产的活疫苗(不含沙门氏菌、支原体等污染物),确保诱导有效细胞免疫,彻底防控病毒。

3. 免疫模式:按猪场感染程度选对应方案

根据猪场发病情况,选择4种精准免疫模式,核心是“早免疫、全覆盖”:

免疫模式 具体操作 适用场景

“3-3-7”模式 3日龄鼻内接种0.5头份;30日龄肌注1.0头份;70日龄肌注1.0头份伪狂犬感染严重的猪场

“3-30”模式 3日龄鼻内接种0.5头份;30日龄肌注1.0头份 5-15日龄、40-60日龄均有发病的猪场

“3070”模式 30日龄肌注1.0头份;70日龄肌注1.0头份仅40-60日龄(或更大日龄)发病的猪场

“70”模式 70日龄肌注1.0头份仅育肥前期(70日龄左右)发病的猪场

4. 全场净化:种猪+商品猪同步免疫

- 种猪:全年普免3-4次,每次肌注2头份活疫苗,确保母源抗体稳定;

- 商品猪:严格按上述模式免疫,引入猪只进场后3天内肌注1.0头份,3周后加强1次;

- 定期检测猪群抗体水平,及时调整免疫方案,逐步实现伪狂犬阴性净化。

总结:防控核心——“免疫优先,管理辅助”

猪伪狂犬病毒致仔猪腹泻的关键是“病毒感染+免疫空白”,需牢记3点:

1. 不依赖药物(治疗无效),核心靠活疫苗诱导细胞免疫;

2. 仔猪免疫不能少,根据发病阶段选对应免疫模式(如5-15日龄高发必做3日龄鼻内免疫);

3. 种猪、商品猪同步免疫,结合全进全出、分点饲养,彻底阻断病毒传播。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