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胀气是规模化养猪中常见急症,核心特征为腹围迅速膨大、呼吸急促,部分病例无征兆突发死亡(如魏氏梭菌感染),需从“病因排查-分级处理-精准预防”三环节管控,降低死亡率。
一、核心发病原因
1. 饲喂管理不当(最常见)
- 夏季高温时,猪饮水带入料槽导致饲料酸败发霉,采食后引发魏氏梭菌大量繁殖,产生的有害气体无法排出,压迫内脏致缺氧窒息。
- 饲喂量过大,猪消化功能减弱,气体淤积胃肠。
2. 便秘诱发
- 母猪运动不足、青绿饲料缺乏,或热性疾病导致采食量下降,粪便干结堵塞肠道,气体无法排出。
3. 病原感染(致死率高)
- 魏氏梭菌病:无征兆突发死亡,腹围膨大明显,耳尖、蹄部发绀,种猪和育肥猪零星散发,病程极短(数小时内死亡)。
- 其他病原:大肠杆菌(幼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冬春季)、产气荚膜梭菌(3日龄左右仔猪)等感染,引发腹泻的同时,营养物质发酵产生气体,导致肠胀气。
4. 其他疾病继发
猪瘟、蓝耳病、链球菌病等传染病,或肠道蠕虫病等寄生虫病,会引起严重便秘,进而继发胃肠胀气。
二、分级临床处理方案
根据胀气严重程度,分3类处理方式,优先保证“快速排气+杀灭病原+缓解便秘”。
1. 严重胀气(腹围巨大、呼吸困难):紧急放气
方式1:胃导管放气(简易安全)
1. 将胃导管插入猪胃,待气体排出后停止(可见腹围明显缩小);
2. 通过导管灌入 0.1%高锰酸钾溶液2-3升,随后将猪保持“后高前低”体位,促进胃内容物呕吐排出;
3. 灌入 25克甲硝唑溶于500毫升水(杀灭魏氏梭菌),禁食1天;
4. 禁食期间静脉注射 10%葡萄糖液1000毫升+维生素C注射液10毫升,补充能量。
方式2:针头放气(胀气极重时)
1. 在病猪左侧倒数2-3肋骨间、与背部平行位置,用长针头扎入放气;
2. 放气后,在该位置推注 10%林可霉素(0.1ml/kg体重)+10%丁胺卡那(0.1ml/kg体重);
3. 同时静脉滴注甲硝唑+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
2. 轻微胀气(起卧不安、腹围略大):无需放气
1. 静脉滴注甲硝唑+碳酸氢钠,同时肌肉注射 林可霉素(0.1ml/kg)+丁胺卡那(0.1ml/kg),每天1-2次;
2. 饲料中添加复合多维,每次饲喂仅喂5成饱;
3. 群体预防:全群用林可霉素+甲硝唑拌料,连用7天。
3. 便秘引发的胀气:先通便秘
1. 灌服 硫酸钠/硫酸镁50-100毫升,或肛门灌入植物油/石蜡油;
2. 待干结粪便排出后,胀气会逐步缓解,后续补充青绿饲料。
4. 后续消毒与愈后管理
- 发病猪栏用 2%烧碱水 泼洒消毒,饮水器、料槽用 30%漂白粉水溶液 消毒;
- 愈后猪饲料中添加10%-15%米糠/麦麸,或同重量青饲料,保持软便;
- 每吨配合饲料加3公斤小苏打,预防呼吸性酸中毒。
三、针对性预防措施(关键:降低突发风险)
猪胀气发病急、病死率高,需以“预防为主”,重点管控以下4点:
1. 严控饲料质量:每日检查饲料是否霉变,夏季及时清理料槽残留饲料,避免酸败。
2. 改善饲养管理:
- 母猪每日补充青绿饲料,有条件的增加运动时间(每日≥1小时);
- 夏季可增加饲喂次数(如每日3-4次),避免单次采食过量。
3. 精准疫苗与药物预防:
- 母猪产前注射 C型魏氏梭菌疫苗,预防仔猪产气荚膜梭菌感染;
- 仔猪出生后灌服/注射敏感抗生素(如头孢噻呋),预防大肠杆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
4. 强化环境消毒:日常用广谱消毒剂(如漂白粉、烧碱)定期消毒,发病后及时隔离病猪,全群拌料(林可霉素+甲硝唑)预防扩散。
四、特殊病例(幼龄猪/传染病继发)的额外注意
1. 幼龄猪胀气(1-3周龄)
- 多由大肠杆菌(黄白痢)、产气荚膜梭菌引起,一旦发生胀气,死亡率极高;
- 预防核心:母猪产前疫苗免疫+仔猪出生后及时补抗生素,避免腹泻诱发胀气。
2. 传染病继发胀气(如猪瘟、蓝耳病)
- 胀气为“伴随症状”,需先控制原发病,同时通过灌服泻药(硫酸钠)缓解便秘,减少气体淤积;
- 治疗原发病时,配合静脉补液(葡萄糖+维生素C),提高猪只抵抗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