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回肠炎(又称猪增生性肠炎)由胞内劳森氏菌引发,是导致猪生长慢、料肉比高、死亡淘汰率上升的“隐形杀手”。其治疗后反复的核心原因的是用药疗程不足、药物选择错误、环境管控缺失,需通过“精准用药+全周期防控”彻底解决。

一、先明确:回肠炎的典型症状(避免误判)

回肠炎分急性、慢性两种类型,症状差异明显,需先精准识别:

- 急性型:多发于育肥猪/成年猪,突然排血色水样稀粪,或黑色“水泥样”粪便,部分猪无腹泻症状直接死亡(仅见皮肤苍白),发病率最高达40%。

- 慢性型:多见于保育猪/生长猪,采食量下降,间断性下痢(粪便糊状或水样,混有未消化饲料颗粒、肠粘膜碎片),长期患病猪消瘦、被毛粗乱。

解剖特征:病猪回肠壁明显增厚、变硬(类似“橡胶管”),粘膜表面有溃疡,肠腔内可见凝固或未凝固血液,是确诊的关键依据。

二、治疗后反复的3大核心原因(避坑关键)

1. 用药疗程不足:胞内劳森氏菌寄生在肠道粘膜细胞内,常规7天用药仅能抑制细菌繁殖,无法彻底杀灭;停药后残留细菌快速繁殖,导致病情复发。

2. 药物选择错误:部分药物对胞内劳森氏菌无效(如青霉素类、头孢类),若误用这类药物,看似暂时止泻,实则未清除病原,易反复。

3. 环境未消毒+应激持续:病猪排出的粪便含大量病原菌,若圈舍未彻底消毒,细菌会持续污染;同时温差大、湿度高、密度大等应激,会降低猪免疫力,诱发复发。

三、根治不反复:治疗方案(3个核心要点)

1. 选对药物:优先3类敏感药(按效果排序)

治疗回肠炎的药物需能穿透肠道粘膜、作用于细胞内细菌,首选以下3类,避免使用无效药物:

- 首选:泰万菌素(对胞内劳森氏菌杀灭力最强,且能抑制细菌毒素产生);

- 次选:泰妙菌素(效果次之,需注意与盐霉素、莫能菌素等抗球虫药联用可能中毒);

- 备选:泰乐菌素(效果较弱,仅适用于轻度感染或预防)。

2. 足疗程用药:必须用满14天(关键中的关键)

- 治疗剂量:

- 泰万菌素:每吨饲料添加400-500g,或每公斤体重肌注10mg(每日1次);

- 泰妙菌素:每吨饲料添加100-150g,或每公斤体重肌注5-10mg(每日1次)。

- 疗程要求:无论拌料还是肌注,必须连续使用14天,确保彻底杀灭肠道粘膜内的病原菌,避免残留复发。

- 对症辅助:对腹泻严重的猪,可同时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添加复合维生素(提升免疫力),加速康复。

3. 治疗期间:同步消毒+控环境

- 每日用2%烧碱水或过氧乙酸喷洒圈舍(重点喷地面、排污沟),杀灭环境中残留的病原菌;

- 保持猪舍温度稳定(保育猪22-25℃、育肥猪19-22℃),湿度控制在60-70%,减少应激,避免免疫力下降。

四、长期防控:避免复发的3项关键措施

治疗只是“治标”,长期防控才能“治本”,需从“消毒、预防、管理”三方面入手:

1. 空栏彻底消毒(切断传播链):

上一批猪出栏后,先彻底清扫粪便,用高压水枪冲洗圈舍;再用2%烧碱水浸泡地面、栏位4-6小时,冲洗干净后空栏1周以上,方可进新猪,避免病原菌交叉感染。

2. 定期药物预防(高发期提前干预):

回肠炎高发期(如季节交替、仔猪转群后),全群拌料预防:

- 方案:每吨饲料添加泰万菌素500g + 多西环素1000g,连用10-15天;

- 优势:不仅防控回肠炎,还能同步预防猪呼吸道疾病(如支原体肺炎)、猪血虫病、链球菌病,一举多得。

3. 优化饲养管理(降低易感风险):

- 避免猪群密度过大(育肥猪每头占栏1.2-1.5㎡),减少互相接触传播;

- 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如枯草芽孢杆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提升肠道对病原菌的抵抗力;

- 转群、换料时逐步过渡(如换料用3天过渡法),减少应激,避免肠道功能紊乱。

总结:根治回肠炎不反复的核心

关键记住3点:选对药(泰万/泰妙优先)、用足14天(不提前停药)、控好环境(彻底消毒+减应激)。治疗时不图“快”,防控时不松懈,才能彻底摆脱回肠炎反复的困扰,降低猪场损失。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