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母猪的饲养管理需围绕“配种-妊娠-分娩-泌乳”全周期展开,核心是通过精准的营养供给、环境控制和健康监测,最大化母猪繁殖性能与仔猪存活率。以下为各阶段关键操作要点:
一、配种期饲养管理(目标:提高受胎率与产仔数)
配种期是母猪繁殖周期的基础,需重点关注母猪体况、发情鉴定与配种时机。
1. 体况调控:配种前1-2周(“短期优饲”),给经产母猪每日增加1-1.5kg精料(蛋白水平16%-18%),后备母猪蛋白水平保持17%-19%,确保母猪背膘厚度达18-22mm(背膘仪检测);过瘦母猪易排卵少,过肥易发情延迟,需提前1个月调整饲喂量。
2. 发情鉴定:每日早晚各观察1次,重点关注“静立反射”——用手按压母猪背部或臀部,母猪站立不动、耳朵竖起,即为适配期;后备母猪发情持续2-3天,经产母猪1-2天,错过适配期会大幅降低受胎率。
3. 配种操作:采用“重复配种”模式,首次配种在静立反射出现后8-12小时,间隔12小时进行第二次配种;配种前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母猪外阴,公猪精液需在37℃左右温水中复温10分钟,避免低温刺激影响精子活力。
二、妊娠期饲养管理(目标:保障胎儿发育,预防流产)
妊娠期分为妊娠前期(0-30天)、中期(31-84天)、后期(85-114天),需根据胎儿发育规律调整营养与管理。
1. 营养供给:
- 前期:胎儿器官分化关键期,每日饲喂1.8-2.2kg妊娠料(代谢能3.1-3.2Mcal/kg,粗纤维5%-8%),避免过量饲喂导致胚胎吸收。
- 中期:胎儿缓慢发育,每日饲喂2.2-2.5kg妊娠料,可添加2%-3%麸皮增加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 后期:胎儿快速增重(占出生体重70%),每日饲喂3.0-3.5kg妊娠料,蛋白水平提升至16%-17%,并补充钙(0.8%-0.9%)、磷(0.6%-0.7%),为泌乳储备营养。
2. 环境与健康管理:
- 环境:保持猪舍温度18-22℃,湿度60%-70%,避免温差超过5℃;禁止驱赶、鞭打母猪,防止机械性流产。
- 健康:妊娠30天、90天分别驱虫1次(选用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按说明书剂量);禁用对胎儿有副作用的药物(如氟苯尼考、地塞米松),发病时需在兽医指导下用药。
三、分娩期饲养管理(目标:确保母猪安全分娩,提高仔猪成活率)
分娩期(预产期前后3天)需重点关注分娩监护、接产操作与产后护理。
1. 分娩前准备:
- 产房消毒:分娩前7天,用2%氢氧化钠溶液喷洒产房地面、产床,晾干后铺干净垫草(或铺防滑垫);准备接产工具(剪刀、碘酒、止血钳、烘干箱)并高温消毒。
- 母猪准备:分娩前12小时减少饲喂量(仅喂0.5kg麸皮水),避免分娩时胃肠压迫子宫;用温水清洗母猪乳房、外阴,擦干后用0.1%新洁尔灭消毒。
2. 分娩监护与接产:
- 监护:母猪出现“起卧不安、频频努责、阴门流出黏液”时,说明即将分娩,需专人值守;从第一头仔猪产出到最后一头,正常时长2-4小时,超过6小时为难产,需注射缩宫素(每100kg体重2ml),无效时及时人工助产(助产人员需戴无菌手套,涂抹润滑剂)。
- 接产:仔猪产出后,立即用干毛巾擦净口鼻黏液(防止窒息),在距腹部3-5cm处剪断脐带,断端涂碘酒消毒;若仔猪假死,可倒提后腿轻拍背部,或放入38℃温水中刺激呼吸。
3. 产后护理:
- 母猪:产后6小时喂温麸皮盐水(1kg麸皮+20g盐+2L温水),产后1-3天逐渐增加饲喂量,第4天恢复正常(每日3.5-4.0kg泌乳料);产后肌肉注射青霉素(每kg体重5万单位)+链霉素(每kg体重10万单位),连续3天,预防子宫内膜炎。
- 仔猪:产后1小时内辅助仔猪吃上初乳(初乳含免疫球蛋白,可提高抗病力),固定乳头(弱仔放前排乳头,强仔放后排);产后24小时内注射右旋糖酐铁注射液(1ml/头),预防缺铁性贫血。
四、泌乳期饲养管理(目标:提高泌乳量,保障母猪后续发情)
泌乳期(分娩后至断奶,约21-28天)是母猪营养消耗最大的阶段,需通过高营养供给与环境优化提升泌乳效率。
1. 营养供给:
- 饲喂量:产后第1天喂1.5-2.0kg泌乳料,之后每天增加0.5kg,至产后7-10天达到峰值(每日4.5-5.5kg,根据产仔数调整,每多1头仔猪增加0.2kg);泌乳料需满足代谢能3.3-3.4Mcal/kg、蛋白18%-20%,并添加2%-3%植物油提升能量。
- 饮水:保证24小时不间断供应清洁温水,冬季水温不低于15℃,每日饮水量需达饲喂量的3-4倍(缺水会导致泌乳量下降30%以上)。
2. 环境与健康管理:
- 环境:产房温度保持20-24℃,仔猪保温箱温度控制在32-35℃(1周龄后每周降2℃);每日清理粪便2次,保持空气流通,避免氨气浓度超过20ppm(人进入无刺鼻味为宜)。
- 健康:每日观察母猪乳房(是否红肿、有硬块),若出现乳房炎,需热敷后注射头孢噻呋钠(每kg体重5mg);产后14天左右,母猪可能出现“泌乳应激”,表现为采食量下降,可在饲料中添加0.5%益生菌调节肠道。
3. 断奶过渡:断奶前3天,逐渐减少母猪饲喂量(每日减少1kg),避免乳房胀痛;断奶后立即将母猪转移至空怀舍,仔猪留原圈饲养1-2天,减少应激。
五、日常管理关键要点(贯穿全周期)
1. 记录与监测:建立母猪个体档案,记录配种日期、预产期、产仔数、断奶天数等;每周检测1次背膘厚度,每月称重1次,根据数据调整饲喂方案。
2. 免疫程序:按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制定免疫计划,核心疫苗包括:猪瘟(配种前2周)、口蹄疫(妊娠中期)、伪狂犬病(分娩前4周)、细小病毒病(后备母猪配种前),确保疫苗接种后抗体水平达标(定期检测抗体效价)。
3. 应激防控:避免突然更换饲料(需过渡7天,每天替换1/7)、突然改变环境;夏季高温时,给母猪舍安装水帘或风扇,温度超过30℃时,在饲料中添加0.3%碳酸氢钠缓解热应激。
通过以上全周期、精细化的饲养管理操作,可使高产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达28头以上,断奶仔猪成活率超95%,同时延长母猪使用年限(3-4胎无明显性能下降),为猪场提高养殖效益奠定基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