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猪场日常管理中,“母猪不发情”是让养殖户头疼的常见问题——后备母猪到了适配年龄(通常7-8月龄)不发情,经产母猪断奶后15天以上仍无静立反射,不仅延长繁殖周期,还直接拉低猪场年产仔数,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很多养殖户会优先排查疫苗、环境、疾病等因素,却往往忽视了一个“不起眼的小错误”——母猪体况管理不当。无论是“过瘦掉膘”还是“过肥堆积脂肪”,都会直接打乱母猪内分泌,阻断发情进程,而这个看似基础的管理细节,恰恰是导致80%以上母猪发情异常的核心原因。

一、为什么“体况不当”会让母猪不发情?

母猪发情受内分泌系统调控,需要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协同工作: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卵泡生成素和促黄体生成素,最终刺激卵巢发育卵泡、排卵并表现出发情症状。而体况(即母猪的肥瘦程度,通常用背膘厚度衡量)直接决定了这一“激素链条”能否正常运转。

- 过瘦母猪:能量储备不足,激素“断供”

很多养殖户在母猪泌乳期、妊娠期存在“喂量不足”的问题——比如泌乳期只关注仔猪是否吃饱,却忽略母猪每日哺乳需消耗大量能量(每哺乳1头仔猪,每日需多摄入0.2kg饲料),导致母猪产后掉膘严重;或妊娠期为了“控成本”减少喂料,让母猪长期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当母猪背膘厚度低于16mm时,体内脂肪储备不足,会触发“生存优先”机制:下丘脑会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垂体无法产生足够的促卵泡生成素,卵巢卵泡发育停滞,自然不会出现发情症状。这类母猪常表现为毛粗乱、皮肤无光泽、采食欲望低,即使勉强用激素催情,也容易出现配种受胎率低、产仔数少的问题。

- 过肥母猪:脂肪堆积,激素“失灵”

与“过瘦”相反,部分养殖户认为“母猪越肥越能产”,在后备母猪培育期、经产母猪空怀期过量饲喂——比如给7月龄后备母猪每日喂料量超过3kg,或空怀期不控制饲喂,导致母猪背膘厚度超过25mm。过多的脂肪会在母猪卵巢、肾上腺周围堆积,一方面会抑制卵泡发育(脂肪细胞分泌的雌激素会干扰促黄体生成素峰值,阻止排卵),另一方面会降低母猪对激素的敏感性,即使卵巢有卵泡发育,也无法通过内分泌信号传递到体表,表现为“隐性发情”或完全不发情。这类母猪常伴随腹围过大、行动迟缓,甚至出现脂肪肝,后续妊娠时还易引发难产、产后无乳等问题。

二、最易被忽视的“体况管理误区”,你中了几个?

很多养殖户并非不关注体况,而是陷入了“想管好却管错”的误区,这些看似“小事”的操作,最终导致母猪体况失衡:

- 误区1:后备母猪“猛催肥”,提前透支繁殖力

为了让后备母猪尽早达到适配体重(通常120-130kg),部分养殖户从6月龄开始就大量喂料,甚至添加高能量饲料(如过多玉米),导致母猪8月龄时体重达标但背膘超厚(超过26mm),卵巢被脂肪包裹,直接失去发情能力。实际上,后备母猪培育应“控速不控重”,6-7月龄每日喂料量控制在2.2-2.5kg,8月龄接近适配期时再通过“短期优饲”(每日增加0.5kg饲料)调整背膘至18-20mm,既保证发育又不影响发情。

- 误区2:泌乳期“省料”,导致母猪掉膘不可逆

母猪泌乳期(通常21-28天)是体况消耗的关键期,尤其是产仔10头以上的高产母猪,每日需摄入4.5-5.5kg泌乳料才能满足需求。但有些养殖户为了节省成本,泌乳期每日喂料量仅3-3.5kg,导致母猪产后10天内背膘下降3-5mm,断奶后背膘厚度低于15mm。这种“急性掉膘”会让母猪内分泌系统紊乱,即使断奶后增加喂料,也需要20天以上才能恢复发情,比正常母猪多耽误10-15天繁殖时间。

- 误区3:不检测背膘,凭“肉眼判断”体况

很多中小养殖户习惯“看肚子、看脊梁”判断母猪肥瘦——认为“肚子大就是肥”“脊梁骨突出就是瘦”,但这种主观判断误差极大。比如有些母猪因肠道胀气导致腹围大,实际背膘并不厚;有些母猪脊梁骨不明显,但背部脂肪堆积严重。不使用背膘仪(建议每2周检测1次)精准测量,很容易错过体况调整的最佳时机,等到发现不发情时,体况已经严重失衡。

三、做好3步“体况管理”,让母猪按时发情、多产仔

解决母猪不发情的核心,就是把“体况管理”融入繁殖周期的每个阶段,通过精准饲喂和监测,让母猪始终保持“适宜背膘厚度(18-22mm)”,具体可按以下步骤操作:

第一步:分阶段“精准饲喂”,避免体况失衡

- 后备母猪(5-8月龄):控速培育

5-6月龄:每日饲喂2.0-2.2kg后备母猪专用料(粗蛋白16%-17%,代谢能3.1Mcal/kg),避免能量过高导致过早肥胖;7-8月龄:每日饲喂2.3-2.5kg,适配前2周启动“短期优饲”(每日增加0.5kg饲料),同时添加维生素E(每kg饲料加50mg),促进卵泡发育,确保8月龄时背膘达18-20mm、体重120kg以上,自然发情率超95%。

- 经产母猪(妊娠期+泌乳期):保膘防掉

妊娠期:前期(0-30天)每日喂1.8-2.2kg妊娠料,避免胚胎吸收;中期(31-84天)每日喂2.2-2.5kg,可添加2%麸皮预防便秘;后期(85-114天)每日喂3.0-3.5kg,蛋白提升至16%-17%,为泌乳储备能量,确保分娩前背膘达20-22mm。

泌乳期:产后第1天喂1.5-2.0kg,之后每天增加0.5kg,至产后7-10天达到峰值(每日4.5-5.5kg),保证每头仔猪每日能摄入充足乳汁,同时避免母猪掉膘超过3mm(断奶后背膘不低于17mm),确保断奶后7-10天内正常发情。

- 空怀母猪(断奶至配种):快速调膘

断奶后若母猪背膘低于17mm:每日喂3.0-3.2kg泌乳料,添加1%植物油提升能量,5-7天内将背膘补至18mm以上;若背膘超过23mm:每日喂1.8-2.0kg妊娠料,限饲3-5天,控制背膘下降至22mm以内,同时结合公猪诱情(每日接触2次,每次20分钟),促进发情。

第二步:用“背膘仪”监测,及时调整方案

建议猪场配备便携式背膘仪,重点在3个关键节点检测背膘:

1. 后备母猪适配前1周:检测背膘,若低于18mm,延长“短期优饲”时间;若超过22mm,减少喂料量至2.0kg/天,直至背膘达标。

2. 经产母猪分娩前1周:背膘低于20mm,增加妊娠料喂量至3.5kg/天;超过22mm,减少至2.8kg/天,避免难产和产后不发情。

3. 经产母猪断奶当天:背膘低于17mm,立即启动“补膘方案”;超过23mm,启动“限饲方案”,确保断奶后发情周期正常。

第三步:对“体况失衡不发情”母猪,科学补救

若已出现体况失衡导致的不发情,不要盲目用激素催情,需先调体况再辅助干预:

- 过瘦母猪(背膘<16mm):每日喂3.2-3.5kg泌乳料,添加2%葡萄糖和0.5%复合维生素,连续饲喂10-15天,待背膘回升至18mm后,再用“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按体重10IU/kg肌肉注射,配合公猪诱情,发情率可达85%以上。

- 过肥母猪(背膘>25mm):每日喂1.5-1.8kg妊娠料,同时在饲料中添加0.1%氯化胆碱(促进脂肪代谢),连续限饲7-10天,背膘降至22mm后,注射“氯前列醇钠”(每头2ml),诱导卵泡发育,通常5-7天会出现发情。

结语

母猪不发情并非“疑难杂症”,很多时候只是因为忽视了“体况管理”这个小细节。养殖户无需追求复杂的设备或昂贵的药物,只需把“精准饲喂+背膘监测”融入日常管理,让母猪始终保持18-22mm的适宜背膘,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发情难题。记住:母猪的繁殖性能,永远藏在“体况”这个看似简单却关键的管理细节里,做好它,才能让猪场的繁殖效率节节高。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