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肢蹄软弱综合征是规模化猪场常见普通病,核心特征为肢势、步态异常及站立困难,高发于高度选育的瘦肉型猪,对种猪淘汰率影响显著(部分猪场因该病淘汰种猪占比达90%),需从病因、诊断、防治三方面系统管控。
一、核心发病原因
1. 品种与遗传:主要发生于大约克夏、长白、杜洛克等瘦肉型品种,地方品种及杂交后代极少发病;遗传力中等(0.10-0.35,最高0.67),肢蹄纤细猪易患病。
2. 生产应激与代谢:繁殖、分娩等应激导致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抑制成骨细胞功能、加速骨凋亡;催乳素大量分泌加剧钙流失,引发骨质疏松。
3. 营养失衡:
- 钙、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当;
- 缺硒(病猪蹄壳硒含量仅0.07μg/g,显著低于健康猪0.37μg/g)、铜、锰、锌;
- 缺维生素(尤其生物素,影响蹄角质层强度),密闭饲养缺阳光更易诱发。
4. 栏舍与管理:
- 地面过滑/过粗糙、铁笼/水泥地面/漏缝地板饲养,发病率显著高于适宜环境(铁笼饲养肢蹄外伤率38.37%,水泥地面蹄底增生率35.71%);
- 缺乏运动(每日运动不足2小时),降低肢蹄结实度。
二、典型症状与诊断要点
1. 核心症状
- 肢蹄形态异常:关节肿胀、蹄壳开裂/增生/偏蹄、蹄冠脓肿;
- 肢势与功能异常:呈X/O型肢势、跛行、站立不稳,严重者无法站立;
- 繁殖影响:母猪配种时易裂蹄,哺乳、怀胎能力下降。
2. 诊断要点
- 品种排查:是否为瘦肉型种猪,肢蹄是否纤细;
- 症状匹配:是否存在跛行、关节肿胀、蹄部异常等典型表现;
- 营养检查:饲料中锌、生物素、钙磷比例是否达标;
- 环境评估:圈面光滑度、结构(是否为铁笼/水泥地面)及运动空间是否合理。
三、综合防治技术
1. 选育与留种管控
- 留种时优先选择肢蹄结实的个体,坚决淘汰体型过大、肢蹄纤细的猪,降低遗传风险。
2. 营养精准供给
- 配制全价饲料,保证钙、磷、硒、锌、铜、锰及维生素(尤其生物素)的足量添加;
- 怀孕后期、哺乳期添加1%-2%“牲命1号”;
- 发病猪每千克饲料补充2mg生物素,同时调整钙磷比例。
3. 栏舍与管理优化
- 圈面改造:水泥地面保持适宜光滑度与倾斜度(无尖锐物、无积水),卧床高于其他地面;集约化猪场优先采用环氧树脂漏缝地板;
- 环境管理:产仔哺乳期加铺垫物,保证猪每日户外运动≥2小时;
- 消毒预防:运动场进出口设脚浴池,盛装0.1%-0.5%福尔马林溶液,预防继发感染。
4. 继发感染治疗
- 蹄裂、蹄底磨损等外伤按外科手术处理;
- 关节发炎等感染症状,用青霉素、普鲁卡因、鱼石脂等药物对症治疗。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