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猪(通常指体重30kg至出栏阶段的猪只)作为养殖场生产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其死淘率直接影响养殖成本与最终收益。当前,中大猪死淘多与疾病感染、管理疏漏、环境应激及营养失衡相关,需从“预防为主、综合管控”角度构建系统解决方案,具体可从以下四大核心维度落实。

一、强化疾病防控,筑牢健康防线

疾病是导致中大猪死淘的首要因素,尤其细菌性疾病(如副猪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病毒性疾病(如猪瘟、圆环病毒病)及混合感染,易引发高死亡率。需通过“免疫+监测+精准诊疗”形成闭环管理:

1. 科学制定免疫程序

根据养殖场所在地区的疫病流行特点(如山东地区需重点关注猪瘟、口蹄疫、支原体肺炎),定制个性化免疫方案。例如,中大猪阶段需强化猪瘟二次免疫(通常在60-70日龄)、口蹄疫加强免疫(每3-4个月1次),对圆环病毒病高发场可在40-50日龄补充免疫。免疫后需定期检测抗体水平(如每月抽样10%-15%),确保抗体合格率≥90%,避免免疫失效。

2. 做好生物安全管理

- 外部防控:严格限制外来人员、车辆进入生产区,运输车辆需经彻底消毒(使用2%氢氧化钠溶液喷洒+30分钟静置),物资需经紫外线或臭氧消毒后传入;严禁从疫病高发地区引种,新引进猪只需隔离观察45天,经临床检查和病原检测(如PCR检测猪瘟、伪狂犬病毒)合格后方可混群。

- 内部防控:实行“全进全出”制度,批次间对猪舍进行彻底清洗(高压水枪冲洗粪污、料槽)、消毒(依次用去污剂、消毒剂、火焰消毒),空置7-10天;养殖人员需固定岗位,进出猪舍更换专用衣帽、鞋具,避免交叉感染。

3. 精准诊疗减少死亡

日常巡查需重点观察中大猪的采食、呼吸、粪便情况(如出现呼吸困难、腹泻、皮肤发紫等症状需立即隔离)。对发病猪只,先通过临床症状初步判断(如胸膜肺炎多表现为急性呼吸困难、口鼻流泡沫),再结合实验室检测(如细菌分离培养、药敏试验)确定病原,避免盲目用药。例如,细菌性感染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药物(如副猪嗜血杆菌病首选氟苯尼考、替米考星),按疗程用药(通常5-7天),避免耐药性产生;病毒性疾病需及时扑杀重症猪只,对同群猪进行紧急免疫或使用干扰素、黄芪多糖等辅助治疗,降低传播风险。

二、优化饲养管理,减少人为疏漏

中大猪生长速度快、采食量大,管理细节的疏漏(如密度过高、饲喂不当)易导致应激或损伤,间接增加死淘率,需从“环境、饲喂、操作”三方面细化管理:

1. 调控适宜养殖环境

- 温度与通风:中大猪适宜温度为18-22℃,夏季需通过水帘、风扇降温(避免温度超过28℃,防止热应激引发中暑、采食量下降),冬季需关闭门窗、铺垫垫料(如稻壳、锯末),同时保证每日通风2-3次(每次30-60分钟),降低舍内氨气浓度(≤20ppm),避免呼吸道疾病高发。

- 密度与分群:根据猪舍面积合理控制密度,30-60kg猪只每头占0.8-1.0㎡,60kg以上猪只每头占1.2-1.5㎡;分群时按体重、性别均匀分组(避免强弱混群),每组数量控制在15-20头,减少争斗导致的外伤(如咬伤耳朵、腿部),外伤后需及时涂抹聚维酮碘消毒,防止继发感染。

2. 规范饲喂操作

- 保证饲料质量:使用全价配合饲料,避免饲喂霉变饲料(玉米、豆粕需储存于干燥通风处,定期检测霉菌毒素,超标时添加脱霉剂如蒙脱石);饲料更换需逐步过渡(新饲料比例第1-2天占20%,第3-4天占50%,第5-6天占80%,7天后全换),防止应激性腹泻。

- 控制饲喂量与频率:中大猪每日饲喂2-3次,每次饲喂量以猪只30分钟内吃完、无剩余为宜(30-60kg猪只每日采食2.5-3.0kg,60kg以上每日采食3.0-3.5kg),避免过量饲喂导致胃肠臌气,或采食不足影响免疫力。

3. 减少日常操作应激

转群、称重、免疫等操作需轻缓,避免追逐、鞭打猪只;转群前可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每公斤饲料添加200mg)或电解多维,缓解应激反应;免疫注射时需选择合适针头(12号×25mm),避免针头过短导致药物注射在皮下,或过粗引发局部感染。

三、保障营养均衡,增强机体抵抗力

中大猪阶段是营养需求的关键期,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缺乏或失衡,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易发病,需根据生长阶段精准供给营养:

1. 精准搭配营养配方

- 蛋白质:30-60kg阶段粗蛋白含量需达16%-17%(赖氨酸0.85%-0.95%),60kg至出栏阶段粗蛋白含量14%-16%(赖氨酸0.75%-0.85%),可通过添加豆粕、鱼粉满足需求,避免蛋白质不足导致生长迟缓、抗病力弱。

- 维生素与矿物质:重点补充维生素A(维持呼吸道黏膜健康)、维生素E(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硒(预防白肌病),可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每公斤饲料添加500-1000IU维生素A、20-30IU维生素E)、亚硒酸钠维生素E预混剂;同时保证钙磷比例均衡(1.2:1至1.5:1),避免缺钙导致骨骼发育不良、肢体损伤。

2. 保证饮水安全与充足

中大猪每日饮水量为采食量的2-3倍(夏季可达4倍),需确保饮水器畅通(每10-15头猪1个饮水器),水温控制在15-20℃(夏季避免饮用30℃以上温水,冬季避免饮用0℃以下冰水);定期清洗饮水管道(每周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1次),防止细菌滋生导致消化道疾病。

四、建立监测与应急机制,及时处理异常

定期监测与快速应急是降低中大猪死淘的“最后防线”,需建立常态化监测与突发情况应对流程:

1. 常态化监测

每日记录猪群死淘数量、症状、死亡时间,每周统计死淘率(正常情况下中大猪死淘率应≤2%),若死淘率突然升高(如超过3%),需立即排查原因(如是否存在饲料霉变、疫病传播);每月抽样检测猪只生长性能(如平均日增重、料肉比),若生长指标异常,及时调整饲料配方或管理方案。

2. 突发情况应急

- 疫病暴发:立即隔离病猪,划定疫区,对疫区猪舍、工具进行彻底消毒(每日1次),对同群猪只进行紧急免疫或药物预防;若确诊为一类疫病(如猪瘟),需按国家规定上报,扑杀病猪并无害化处理(深埋或焚烧,深埋深度≥2米,撒生石灰消毒),防止疫情扩散。

- 自然灾害:夏季台风、暴雨前需加固猪舍,清理排水通道,防止猪舍坍塌、积水;冬季暴雪后及时清除猪舍顶部积雪,检查供暖设备,避免猪只受冻;灾害后及时清点猪只,对受伤猪只进行治疗,对死亡猪只无害化处理,同时加强消毒,防止灾后疫病流行。

结语

降低中大猪死淘率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养殖场将“预防优先”理念贯穿于疾病防控、饲养管理、营养供给全过程,通过科学免疫、精细管理、精准营养及高效应急,最大限度减少死淘损失。同时,需结合地域特点(如山东地区需重点关注冬季防寒、夏季防暑)动态调整方案,持续优化生产流程,最终实现养殖效益的稳步提升。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