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的喂料管理直接关系到其繁殖性能(配种率、产仔数)、泌乳质量及使用寿命,核心原则是**“按生理阶段定营养、依体况调喂量”**,不同阶段的饲喂需求差异极大,需针对性制定方案。
一、空怀期母猪:恢复体况,为配种“蓄力”
空怀期指母猪断奶后至再次配种的阶段(通常1-2周),核心目标是快速恢复泌乳期消耗的体况,促进卵泡发育,提高排卵数。
1. 喂料量
- 中等体况母猪(断奶后背部无明显凹陷、肋骨不外露):每天饲喂2.0-2.5公斤,选择“妊娠前期料”或专用“空怀期料”(粗蛋白15%-16%、消化能3.1-3.2兆卡/千克)。
- 偏瘦母猪(断奶后背部凹陷、肋骨明显):每天额外增加0.5-1.0公斤饲料,直至体况恢复至中等水平(约3-5天),避免因体况差导致配种延迟或排卵减少。
2. 关键要点
- 短期优饲:配种前1-2周,所有空怀母猪均增加0.5-1公斤/天喂料量(即“优饲”),可刺激卵巢多排卵,提升产仔数(通常能增加1-2头/胎)。
- 避免过肥:若母猪断奶后体况已偏肥(背部脂肪厚、腹部下垂),需减少至1.8-2.0公斤/天,防止过肥导致发情不明显或配种后返情。
二、妊娠期母猪:分阶段控量,护胎儿保母体
妊娠期(配种至分娩,约114天)是胎儿发育的关键期,需严格分“前期”和“后期”控料,避免“前期过肥、后期不足”。
1. 妊娠前期(配种后1-84天):胎儿慢发育,控料防过肥
此阶段胎儿器官分化为主,生长速度慢,若喂料过多,多余营养会转化为脂肪储存在母猪体内,易导致:分娩时难产、产后泌乳力下降、下一胎返情率升高。
- 喂料量:每天2.0-2.2公斤,使用“妊娠前期料”(粗蛋白14%-15%、粗纤维5%-6%,避免能量过高)。
- 特殊情况:若母猪配种后体况偏瘦,可适当增加至2.3-2.5公斤/天,但需在84天前回调至标准量。
2. 妊娠后期(配种后85天-分娩):胎儿快生长,加料补营养
85天后胎儿体重快速增长(占出生体重的70%-80%),同时母猪需储备泌乳营养,需显著增加喂料量和营养浓度。
- 喂料量:每天3.0-3.5公斤,若带仔数多(预计12头以上)或母猪体况差,可增加至3.5-4.0公斤/天。
- 饲料选择:换用“妊娠后期料”或“哺乳前期料”(粗蛋白16%-17%、消化能3.2-3.3兆卡/千克,适当补充钙、磷,预防产后瘫痪)。
- 关键禁忌:分娩前3天需逐步减料,每天减少0.5-1公斤,分娩当天只喂1.0-1.5公斤(或仅喂麸皮盐水),避免产后消化不良、子宫收缩无力。
三、哺乳期母猪:高量饲喂,保泌乳促恢复
哺乳期(分娩至断奶,约21-28天)是母猪营养需求最高的阶段,若喂料不足,会导致:泌乳量减少(仔猪消瘦、成活率低)、母猪掉膘严重(影响下一胎配种)、甚至出现“无乳综合征”。
1. 喂料量:逐步加量,达到“采食高峰”
- 分娩后1-3天:逐步恢复喂料,第1天1.0-1.5公斤,第2天2.0-2.5公斤,第3天2.5-3.0公斤,避免突然多喂引发肠胃不适。
- 产后4-10天:每天增加0.5-1.0公斤,至产后7-10天达到“采食高峰”,之后保持稳定。
- 高峰喂料量:每天4.0-6.0公斤,具体按带仔数调整——带10头仔猪喂4.5-5.0公斤,带12头以上喂5.0-6.0公斤,若母猪采食量高(能吃6公斤以上且无不适),可适当多喂,减少掉膘。
2. 关键要点
- 保证饮水:哺乳期母猪每天需饮水20-30升(泌乳需大量水分),若饮水不足,会直接降低采食量,建议使用自动饮水器,确保水质清洁。
- 饲喂次数:每天喂3次(定时定量,如早7点、午12点、晚6点),或在夜间加喂1次(“夜饲”),延长采食时间,提升总采食量。
- 营养补充:若母猪泌乳不足,可在饲料中添加2%-3%的植物油(补充能量)或1%的鱼粉(补充优质蛋白),避免喂霉变饲料(易导致仔猪腹泻)。
四、通用喂料注意事项
1. 依体况动态调整:每周观察母猪体况(用“1-5分制”评估,3分为中等),体况差(1-2分)多喂,体况过肥(4-5分)少喂,避免“一刀切”。
2. 定时定量,少喂勤添:固定每天饲喂时间和次数,避免忽多忽少;若母猪一次吃不完,可间隔1-2小时补喂,减少饲料浪费,同时观察采食是否正常(不吃料可能是生病信号,需及时检查)。
3. 饲料稳定性:更换饲料时(如空怀转妊娠、妊娠转哺乳),需用3-5天逐步过渡(第一天新料占20%,第二天40%,直至完全替换),防止应激性腹泻。
总之,母猪喂料无“固定标准”,核心是“看阶段、看体况、看需求”,精准把控喂料量和营养,才能实现“母猪健康、仔猪强壮、养殖高效”的目标。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