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逐渐攀升,养猪业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热考”。对于猪来说,夏季高温高湿的环境堪称严峻挑战,热应激问题随时可能爆发,给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了解热应激、掌握应对方法,成为当下养猪人的必修课。

热应激对猪群的严重危害

猪的汗腺不发达,皮下脂肪厚,散热困难,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一旦环境温度超过猪的适宜范围,热应激就会接踵而至,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

- 生长育肥猪生长受阻:热应激下,育肥猪采食量明显下降,摄入营养不足,导致生长速度放缓,饲料转化率降低。原本能按时出栏的猪,因热应激生长停滞,延长饲养周期,增加养殖成本,降低养殖收益。

- 种猪繁殖性能受损:公猪遭遇热应激,睾丸生精机能受损,精子活力下降,畸形精子比例上升,精液质量大打折扣,直接影响配种成功率与母猪受孕率。母猪方面,热应激使空怀母猪内分泌紊乱,排卵异常,配种难度增加;妊娠母猪易出现流产、早产、产弱胎或死胎等情况;哺乳母猪采食量锐减,泌乳量不足,影响仔猪生长与成活率,还可能引发产后无乳综合征、乳房炎、子宫炎等疾病,缩短母猪使用年限。

- 猪群免疫力降低,疾病频发:热应激打破猪的体温调节平衡,免疫系统功能被抑制,呼吸道、消化道黏膜抵抗力减弱,肝脏解毒功能下降。此时,猪群对各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强,一些原本潜伏在猪体内的病菌趁机大量繁殖,引发猪瘟、猪蓝耳病、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等疾病,且病情往往更为严重,治疗难度加大,增加猪的死亡率。

热应激的典型症状表现

- 急性热应激:猪体温急剧升高,可达42 - 45℃,体表通红,犹如被高温灼伤。它们张口喘气,呼吸急促,甚至发出粗重的喘息声,试图通过加快呼吸散热。嘴角常挂着白沫,站立不稳,只能虚弱地卧在地上,偶尔还会发出痛苦的尖叫,四肢出现痉挛抽搐,严重时因心脏衰竭而死亡,重胎期母猪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发生猝死。

- 慢性热应激:病猪精神萎靡,体温虽有升高但相对急性热应激较低。耳朵、腹部皮肤发紫,背部和颈部毛孔可见出血点。呼吸呈腹式呼吸,频率加快。肠道功能紊乱,出现便秘症状,排出的粪球形似棋盘。病猪每日早晚精神状态相对较好,但整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已受到严重影响。

应对热应激的有效策略

面对热应激威胁,养殖户需采取综合措施,从环境调控、饲养管理、营养补充、药物预防等多方面入手,为猪群创造舒适生长环境。

- 改善猪舍环境:加强猪舍通风,安装排风扇、天窗等通风设备,有条件的猪场可采用湿帘纵向通风降温系统,引入外界凉风,排出舍内热气与湿气,降低舍内温度。做好猪舍遮阳隔热,在屋顶搭建凉棚、种植藤蔓植物、铺设隔热材料,减少阳光直射和热量传递。定期清理猪舍粪便和杂物,保持猪舍清洁干燥,降低湿度,减少病菌滋生。

- 优化饲养管理:合理调整饲养密度,避免猪群过于拥挤,每头猪应保证足够的活动空间,降低猪体散热相互影响。调整饲喂时间,选择在清晨和傍晚等气温较低时段喂料,此时猪的食欲较好,可增加采食量。增加饲喂次数,采用少食多餐方式,保证猪摄入足够营养。提供充足清洁饮水,让猪自由饮用,必要时可在饮水中添加电解质、维生素C等,补充因出汗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增强抗热应激能力。减少对猪群的惊扰,日常操作如转群、免疫接种等尽量在凉爽时段进行,动作轻柔,避免猪产生应激。

- 合理调整饲料营养:适当降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减少因蛋白质代谢产生的过多体热,但要保证氨基酸平衡,可添加优质氨基酸补充剂。提高饲料能量水平,添加适量脂肪,如大豆油等,既能满足猪的能量需求,又能减少热增耗。增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量,尤其是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族等,它们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缓解热应激的作用;同时补充硒、锌、铬等微量元素,调节猪的生理机能,提高抗应激能力。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具有抗应激作用的添加剂,如碳酸氢钠(小苏打),可调节猪体内酸碱平衡,缓解热应激。

- 药物预防与治疗:当猪群出现热应激症状时,可在饮水中添加卡巴匹林钙粉等解热镇痛药物,缓解发热症状。在饲料中添加含有茯苓粗提物等成分的抗热应激添加剂,调节猪的生理功能,减轻热应激反应。对于症状严重的猪,应立即将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用凉水浇淋头部、颈部和四肢进行物理降温,也可采取耳静脉放血、静脉输注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溶液等措施,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必要时注射强心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夏季养猪热应激问题不容忽视,养殖户要时刻关注猪群状态,提前做好预防措施,以科学有效的方法应对热应激挑战,保障猪群健康生长,实现养殖效益最大化。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