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鉴别

猪流行性腹泻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病毒粒子呈多形性,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猪传染性胃肠炎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引起,同样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病毒粒子呈圆形或椭圆形,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二、临床症状鉴别

猪流行性腹泻

哺乳仔猪:发病后排水样粪便,呈灰黄色或灰色,呕吐多发生于吃食或吮乳后,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迅速脱水,体重下降。7日龄内仔猪死亡率可达80%至100%。

断奶猪、育肥猪:症状轻微,表现为厌食、腹泻,持续4至6天可自愈,但生长发育受阻。

成年猪:仅出现厌食和呕吐,一般1周内可恢复,但会影响生长性能和繁殖性能。

猪传染性胃肠炎

仔猪:突然发病,先呕吐,继而出现水样腹泻,粪便为黄色、绿色或白色,常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病猪极度口渴,明显脱水,体重迅速减轻,10日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较高。

中猪及成年猪:通常有数日食欲减少,粪便水样、喷射状,排泄物为灰色或褐色,体重减轻等表现。个别有呕吐,腹泻停止后能逐渐康复,病程约1周左右。成年母猪泌乳减少或停止,腹泻停止后逐渐康复,成年猪一般死亡较少。

三、流行特点鉴别

猪流行性腹泻

发病季节:主要在冬季,但全年均可发生,12月至次年2月发病率最高。

传播速度: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但近年来的研究显示,PEDV可通过气溶胶传播,使得病毒在猪场中的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

感染对象:各种年龄的猪均可发病,以哺乳仔猪、架子猪和育肥猪较为常见。

猪传染性胃肠炎

发病季节:多发生于冬季和春季等寒冷季节,12月至次年4月为发病高峰。

传播速度:传播迅速,常呈地方性流行。

感染对象: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猪,但对仔猪危害最为严重。

四、诊断方法鉴别

猪流行性腹泻

病原学诊断:人工感染的仔猪接种后4天,用显微镜在粪便中可直接观察到病毒颗粒。

免疫荧光检查:取病猪或人工感染发病仔猪的小肠作冰冻切片或肠黏膜抹片,风干后以丙酮固定,加荧光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查。

血清学诊断:常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抗体染色等方法。

猪传染性胃肠炎

实验室检查:根据发病的季节、年龄及临床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如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检测等。

五、防治措施

猪流行性腹泻防治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在入冬前10至11月份给母猪接种弱毒疫苗,通过初乳可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也可接种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疫苗或者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轮状病毒三联灭活疫苗。

生物安全:从无PEDV猪场引进猪,并且是血清学阴性猪场。引进后在猪场隔离2至4周。严格管理感染PEDV猪的粪便,特别是在冬天。

环境管理:保持猪舍温度适宜,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冬季做好防寒保暖。合理控制猪舍湿度,保持在65%至75%为宜。加强通风换气,及时排出舍内的有害气体。

治疗措施:

补液治疗:发病后要及时补水和补盐,给大量的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

抗生素治疗:使用肠道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可减少死亡率。常用抗生素有庆大霉素、土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恩诺沙星、诺氟沙星等。

其他治疗:可试用康复母猪抗凝血或高免血清每日口服10毫升,连用3天,对新生仔猪有一定治疗和预防作用。同时应立即封锁,严格消毒猪舍、用具及通道等。

猪传染性胃肠炎防治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怀孕母猪产前45天及15天左右,用弱毒疫苗经后海穴接种,使母猪产生一定免疫力,从而使出生后的哺乳仔猪能获得母源抗体被动免疫保护。

生物安全:从无TGEV猪场引进猪,并且是血清学阴性猪场。引进后在猪场隔离2至4周。严格管理感染TGEV猪的粪便,特别是在冬天。

环境管理:保持猪舍温度适宜,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冬季做好防寒保暖。合理控制猪舍湿度,保持在65%至75%为宜。加强通风换气,及时排出舍内的有害气体。

治疗措施:

补液治疗:为防止脱水,给大量的口服补液盐或自配(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1.5克,葡萄糖20克),加水1000毫升充分溶解,即可饮用。

抗生素治疗:口服或注射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黄连素、氟哌酸类,以防止继发感染,口服效果较好。

其他治疗:口服全血、血清,给新生仔猪口服康复猪的全血或血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收敛、止泻,可使用磺胺咪0.5至4克,碳酸氢钠1至4克,次硝酸铋1至5克,口服。穿心莲5至15毫升,交巢穴注射。中药口服治疗,如黄连8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白头翁15克,枳壳8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连翘10克,木香8克,甘草5克,为30千克猪一天的剂量。用法: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候温灌服,每天一剂,连服3天。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