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猪皮炎肾病综合症(PDNS)如同隐藏在暗处的“健康杀手”,常常在不经意间给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深入了解其流行特点,掌握科学准确的诊断方法,是防控该病、守护猪群健康的关键所在。

一、“捉摸不定”的流行特点

(一)特定的易感群体

猪皮炎肾病综合症主要盯上生长猪和育肥猪,尤其是体重在20 - 65千克、10 - 15周龄的猪只。这一阶段的猪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抗病能力较弱,容易成为病毒攻击的目标。不过,近年来发病范围逐渐扩大,产房内未断奶仔猪和45日龄左右的仔猪也开始“中招”,这无疑给防控工作带来了更大挑战。

(二)明显的季节性偏好

夏秋季堪称猪皮炎肾病综合症的“活跃期”。夏季高温高湿,猪舍内空气流通不畅,病毒更容易存活和传播,同时高温应激还会削弱猪的免疫力;秋季昼夜温差大,猪群容易因应激而抵抗力下降,且蚊虫等传播媒介依旧活跃,为病毒扩散创造了条件。在这两个季节,猪场更需提高警惕。

(三)复杂的发病模式

过去,猪皮炎肾病综合症常呈散发状态,同一窝猪中往往只有个别发病,相邻猪群可能毫无异常。但如今,其发病情况变得更加复杂,有时会在猪群中呈小规模爆发,让养殖户防不胜防。这种发病模式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早期发现和防控的难度。

(四)不容小觑的发病率与危害

该病发病率在10% - 60%,严重时甚至高达80%,病死率通常在5% - 20%。尽管死亡率不算极高,但一旦发病,大量病猪生长速度减缓、饲料转化率降低,即便存活下来,也会因生长受阻影响出栏效益。更糟糕的是,猪感染该病后会出现免疫抑制,对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大幅增加,导致多种继发感染,使病情雪上加霜。

二、“抽丝剥茧”的诊断方法

(一)从表象捕捉线索:临床症状观察

日常巡查时,养殖户可通过观察猪的外在表现初步判断。患病猪耳、背、腹、后躯等部位皮肤会出现红斑、斑点、丘疹,随后逐渐发展为黑色或深褐色坏死痂,生殖器附近、耳后等部位症状尤为明显。部分病猪会出现弓腰现象,按压时表现出疼痛、躲闪,体表淋巴结也会肿大。若发现猪群出现这些症状,需高度怀疑猪皮炎肾病综合症。

(二)深入内部探究:剖检病变分析

对病死猪进行剖检能为诊断提供关键依据。剖检可见,病猪肾脏苍白且明显肿大,可达正常肾脏的3 - 6倍,表面布满白色坏死灶和出血点;淋巴结肿大,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还存在血性坏死性皮炎和动脉炎等病变。这些特征性的剖检变化,有助于进一步确认病情。

(三)精准判定:实验室检测

若仅通过临床症状和剖检难以确诊,需借助实验室检测。采集病猪的血液、皮肤病变组织、肾脏组织等样本,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猪圆环病毒核酸,或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相关抗体。实验室检测能够精准判断猪群是否感染猪皮炎肾病综合症的致病原,为后续防控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猪皮炎肾病综合症的防控离不开对其流行特点的清晰认知和准确诊断。养殖户只有熟练掌握这些要点,才能在疾病防控中抢占先机,采取针对性措施,保障猪群健康,守护养殖效益。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