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化养猪产业中,人工授精技术凭借其提高种公猪利用率、降低疾病传播风险、加速品种改良等优势,已成为母猪场提升养殖效益的关键技术。然而,看似简单的人工授精操作,实际蕴含诸多细节与技巧。掌握以下三大人工授精诀窍,能显著提升母猪受孕率和产仔数,为猪场带来更丰厚的收益。
诀窍一:精准把握母猪发情鉴定
精准判断母猪发情阶段是人工授精成功的基础。母猪发情周期平均为21天,发情持续期约2 - 3天,只有在发情的最佳时段进行授精,才能提高受孕几率。
- 行为观察法:发情初期,母猪会表现出兴奋不安,在圈内频繁走动,食欲减退,发出特有的叫声,主动接近公猪。进入发情盛期,母猪变得安静,出现“静立反射”——当饲养员用手按压其背部或骑跨在母猪身上时,母猪站立不动,双耳竖起向后,后肢紧绷,这是最佳授精时机。
- 外阴观察法:母猪发情前,外阴部逐渐充血肿胀,由淡红变为深红,黏膜由干燥转为湿润,有黏液流出。发情后期,外阴肿胀开始消退,颜色变紫、皱缩,黏液变得黏稠,此时也适合进行授精操作。
- 借助工具辅助:可利用公猪试情,将公猪赶至母猪栏外,观察母猪的反应;也可使用兽用B超、发情检测仪等设备,通过检测激素水平、卵泡发育情况,更科学准确地判断发情阶段,避免错过最佳授精时间。
诀窍二:严格把控精液质量与处理
优质的精液是保障人工授精成功的核心要素,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受孕失败。
- 精液采集与检测:种公猪的精液采集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流程,使用专用的采精设备和容器。采集后的精液,要第一时间进行质量检测,包括精子活力、密度、畸形率等指标。精子活力应不低于0.7(采用十级评分法),精子畸形率不超过18%,密度达标才能用于授精。通过显微镜观察和精液质量检测仪器,可快速、准确地完成评估。
- 精液的稀释与保存:根据检测结果,使用专用的精液稀释液按比例对精液进行稀释,以延长精子存活时间,提高授精效果。稀释后的精液需保存在16 - 18℃的恒温箱中,每隔12小时轻轻摇匀一次,防止精子沉淀死亡。保存过程中,定期抽检精液质量,若发现活力下降明显或出现异常,应弃用。
- 精液的运输与使用:运输精液时,需使用专业的恒温运输箱,确保温度稳定。到达猪场后,使用前将精液轻轻升温至35 - 37℃,接近母猪体温,避免因温度差异刺激精子。同时,注意检查精液是否出现分层、异味等变质现象,保证输入母猪体内的精液安全有效。
诀窍三:规范标准化授精操作流程
规范的授精操作是确保精液顺利进入母猪生殖道、提高受孕率的关键,每一个细节都不容小觑。
- 授精前准备:授精前,彻底清洁母猪外阴部,用温水清洗并擦干,防止细菌等污染物随输精管进入母猪生殖道。准备好消毒后的输精管、授精瓶等工具,将稀释好的精液轻轻摇匀,连接到授精瓶上。
- 正确插入输精管:操作人员戴上消毒手套,一手分开母猪阴唇,另一手持输精管,呈45°角向上缓慢插入母猪阴道,避开尿道口。当输精管进入10 - 15厘米后,改为水平方向继续插入,直至感觉有阻力,即到达子宫颈口,此时轻轻旋转并回拉输精管,若有阻力,说明已成功锁定位置。
- 缓慢输入精液:将授精瓶抬高,使精液在重力作用下缓慢流入母猪子宫。授精过程应持续3 - 5分钟,避免过快输入导致精液倒流。若发现精液流动不畅,可轻轻按摩母猪背部、按压腰部,刺激子宫收缩,促进精液吸收。授精结束后,缓慢抽出输精管,并按压母猪腰部,防止精液流出。
母猪场人工授精的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从精准的发情鉴定、严格的精液质量把控,到规范的授精操作,任何一个步骤的失误都可能影响最终的繁殖效果。掌握这三大人工授精诀窍,并在实际生产中不断实践、总结经验,才能充分发挥人工授精技术的优势,为母猪场实现高效、稳定的生产提供坚实保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