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温高湿的环境,为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滋生繁衍提供了温床,也让猪场疾病防控面临巨大挑战。养猪人稍有疏忽,猪群就可能遭受疾病侵袭,给养殖效益带来严重损失。以下三种夏季猪场常见疾病,养猪人必须提高警惕、重点防控。

猪瘟:悄无声息的“猪群杀手”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发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对各年龄段的猪都有极大威胁。感染猪瘟病毒的病猪,最典型的症状就是高热稽留,体温飙升至40 - 42℃,持续不退。病猪精神萎靡不振,蜷缩在角落,原本旺盛的食欲消失殆尽,甚至对往日喜爱的食物也毫无兴趣。眼结膜变得潮红,还会分泌出大量脓性分泌物,将眼眶周围染得脏兮兮的。仔细观察病猪皮肤,能发现许多针尖大小的出血点,用手按压也不会褪色。随着病情发展,病猪还会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的情况,身体迅速消瘦,最终衰竭死亡。

猪瘟的传播途径十分广泛,病猪的唾液、尿液、粪便等分泌物和排泄物中都含有大量病毒,一旦污染饲料、饮水、养殖器具,健康猪接触后就极易感染。而且,猪瘟病毒还能借助昆虫、鸟类等媒介,在不同猪场之间传播,防不胜防。对于猪瘟的防控,疫苗接种是关键。养猪人需严格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为猪群接种优质的猪瘟疫苗,确保每头猪都能获得有效的免疫保护。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严禁外来人员和车辆随意进入猪场,定期对猪舍、养殖设备进行全面消毒,从源头上切断病毒传播途径。一旦发现疑似猪瘟病例,必须立即隔离病猪,并迅速上报相关部门,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猪丹毒:夏季猪群的“隐形威胁”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夏季高温环境下发病率显著升高。根据临床症状,猪丹毒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猪丹毒发病极为迅速,病猪体温会在短时间内骤升至42 - 43℃,呈现出稽留热,同时精神高度沉郁,身体颤抖,呼吸急促,几乎完全停止进食。随着病情恶化,病猪的耳、颈、胸、腹等部位的皮肤会出现弥漫性的紫红色斑块,指压时褪色,抬手后又迅速恢复。亚急性型猪丹毒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皮肤疹块,这些疹块多呈方形、菱形或圆形,大小不一,初期疹块充血发红,后期逐渐变为紫黑色,病猪体温也会有所升高,但相对急性型症状较轻。慢性型猪丹毒则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和心内膜炎,患病猪关节肿胀、疼痛,行动困难,生长发育迟缓。

猪丹毒杆菌生命力顽强,能在土壤、粪便等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健康猪,当猪群食用了被猪丹毒杆菌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后,就容易引发感染。此外,蚊蝇等吸血昆虫叮咬也是猪丹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为了预防猪丹毒,养猪人要做好疫苗接种工作,选择质量可靠的猪丹毒疫苗,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方法进行免疫。同时,要加强猪场的环境卫生管理,及时清理粪便和污水,保持猪舍干燥通风,定期使用高效消毒剂对猪舍及周边环境进行消毒,减少猪丹毒杆菌的滋生。一旦发现病猪,要及时使用青霉素、阿莫西林等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剂量要足,疗程要够,确保彻底治愈。

猪附红细胞体病:难以察觉的“慢性杀手”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红细胞表面或血浆中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在夏季蚊虫肆虐时发病率明显上升。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的病猪,初期症状并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体温会逐渐升高至40 - 42℃,精神变得萎靡,食欲减退,采食量大幅下降。病猪皮肤先是发红,尤其是耳部、颈部、腹部等部位最为明显,随后皮肤逐渐变得苍白,并伴有黄疸症状,可视黏膜如眼结膜、口腔黏膜等也会发黄。部分病猪还会出现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以及尿液发黄、便秘或腹泻等症状。由于附红细胞体破坏了猪的红细胞,导致猪的造血功能受损,免疫力下降,病猪极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猪附红细胞体主要通过吸血昆虫传播,蚊子、蜱虫、 lice 等都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它们在叮咬病猪后,再叮咬健康猪,就会将附红细胞体传播给健康猪。此外,在养殖过程中,如果注射器、手术器械等消毒不彻底,也会通过接触传播猪附红细胞体病。预防猪附红细胞体病,首先要做好猪场的灭蚊、灭蜱工作,定期在猪舍内外喷洒杀虫剂,清理杂草和积水,减少蚊虫滋生场所。同时,要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增强猪的体质和免疫力。对于新引进的猪只,要进行严格的检疫和隔离观察,确保无病后再混入猪群。一旦发现病猪,要及时使用土霉素、多西环素、贝尼尔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配合使用维生素 C、维生素 E 等药物,促进病猪恢复。

夏季是猪场疾病防控的关键时期,养猪人必须充分认识到上述三种常见疾病的危害,时刻保持警惕,将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猪群发病率,保障猪群健康生长,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