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产后恢复(又称“产后护理”)是确保母猪健康、提高后续繁殖性能的关键环节。科学的产后管理能减少疾病发生,促进子宫复旧,提高泌乳量和断奶仔猪成活率。以下是系统化的产后恢复方案:

一、产后关键恢复目标

1.子宫复旧:排出恶露,预防子宫内膜炎。  

2.体能恢复:弥补分娩消耗,防止代谢紊乱。  

3.泌乳启动:促进乳汁分泌,保证仔猪营养。  

4.疾病防控:预防产后三联征(MMA:子宫炎-乳房炎-无乳症)。

二、产后恢复核心措施

1. 分娩后24小时内的紧急处理

补充能量与电解质:  

口服或注射葡萄糖(5%溶液)或电解质(如补液盐),缓解脱水与应激。  

饲喂易消化的流食(如麸皮红糖水,少量多次)。  

检查胎衣排出:  

正常情况:胎衣在3小时内排出,若超过6小时未排需干预(注射缩宫素10 IU或前列腺素)。  

胎衣残留处理:手动取出(需严格消毒)或配合抗生素(如头孢噻呋)。  

镇痛与抗炎:  

对难产或产道损伤母猪,注射非甾体抗炎药(如氟尼辛葡甲胺)。

2. 产后3天内的关键护理

恶露观察:  

正常恶露:初期暗红色,逐渐变淡,3~5天排净。  

异常信号:恶露恶臭、脓性、持续超过7天(提示子宫炎,需抗生素治疗)。  

子宫冲洗(谨慎操作):  

仅用于严重感染,用0.1%高锰酸钾或生理盐水冲洗,配合宫炎净栓剂。  

乳房管理:  

检查乳房硬度、温度,预防乳房炎(红肿热痛时热敷+挤奶+抗生素)。  

帮助弱仔固定乳头,确保每个乳头被吮吸。

3. 营养与饲喂管理

渐进式增料:  

产后第1天:0.5~1 kg易消化饲料(如湿拌料)。  

产后3天:每日增加0.5~1 kg,至7天达到自由采食。  

哺乳期高峰期(产后14~21天):每日采食量需达6~8 kg  

营养强化:  

添加鱼粉、豆粕等高蛋白原料,确保赖氨酸≥1%  

补充维生素E200~300 IU/天)和硒(0.3 mg/kg),促进生殖系统恢复。  

饮水充足(每日30~50 L),水温建议20~25℃。

4. 环境控制

温湿度:产房温度18~22℃,湿度60%~70%(避免贼风但需通风)。  

卫生消毒:每日清理粪污,产后一周用碘制剂消毒母猪后躯2/天。

三、常见产后问题及处理

1. 产后无乳/少乳  

原因:应激、营养不良、乳腺发育不良。  

处理:  

注射催乳激素(如催产素20 IU,每日1次,连用2天)。  

中药催乳(王不留行、通草煎服)。  

2.子宫内膜炎  

症状:厌食、发热、恶露恶臭。  

治疗:  

头孢噻呋(5 mg/kg,连用3天)+ 子宫灌注宫炎净。  

3. 产后便秘  

处理:增加青绿饲料(如苜蓿)、硫酸镁口服(50 g/头)或灌肠。  

四、长期健康管理

断奶后发情跟踪:记录断奶至发情间隔(理想5~7天),延迟发情需排查营养或疾病。  

体况评分:断奶时背膘厚度应保持在12~15 mm(过瘦或过肥影响下次受胎率)。  

五、预防优于治疗

产前准备:妊娠后期驱虫、免疫(如大肠杆菌疫苗)。  

定期监测:产后每周称重,评估体况恢复。  

提示:若母猪产后持续拒食、高热或卧地不起,需立即联系兽医!  

通过系统化护理,可显著降低母猪淘汰率,提高年产胎次和仔猪成活率。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