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断奶后在产床(分娩栏)继续停留一段时间(通常为3~7天),被称为“断奶不离床”或“断奶过渡期”,这种做法在现代养猪场中越来越受推崇,主要基于以下6大好处:

1. 减少断奶应激,提高成活率

环境熟悉:仔猪继续留在产床,避免同时面临环境变化+饲料转换+母子分离三重应激。  

减少打架:断奶后混群易引发争斗,留在原栏可维持原有群体结构,降低咬耳咬尾风险。  

数据支持:研究表明,断奶后立即转群死亡率可能增加1~2%,而过渡3天后转群可显著降低。

2. 促进采食过渡,减少腹泻

教槽料延续:仔猪可继续采食产床内的教槽料,避免突然换料导致消化不良。  

减少肠道问题:断奶后3天内是腹泻高发期(如大肠杆菌、轮状病毒),稳定环境降低发病风险。  

方法建议:  

断奶前5天开始增加教槽料投喂量。  

断奶后前3天保持饲料不变,逐步过渡到保育料。

3. 提高保育舍适应能力

健康缓冲期:仔猪在产床完成疫苗注射(如圆环病毒疫苗)和抗生素保健(如支原体预防),确保健康状态再转入保育舍。  

环境适应准备:过渡期间可逐步调低产床温度(从28℃降至25℃),帮助适应保育舍温度(通常22~24℃)。

4. 优化栏位利用率

分批转群:母猪提前转出,产床可先清洗消毒,仔猪暂留期间不影响下一批母猪进产房。  

减少保育舍压力:避免所有断奶仔猪同时进入保育舍,降低密度和疾病传播风险。

5. 便于精细化护理

弱仔特殊照顾:对体重偏小的仔猪可单独补饲或延长产床停留时间。  

精准记录:方便观察每窝仔猪的断奶后采食情况、健康状态,及时干预。

6. 降低母猪应激,促进发情

早期断奶+母子分离:母猪提前转出(如21天断奶,仔猪留至24天),减少哺乳消耗,更快恢复体况和发情(断奶后5~7天发情率提高)。

注意事项

1. 时间控制:过渡期一般3~7天,过长会影响产床周转效率。  

2. 卫生管理:母猪转出后彻底清洗产床,避免粪便残留引发仔猪腹泻。  

3. 温度调整:仔猪单独留栏时需保温(尤其冬季),可使用保温灯或垫板。  

推荐操作流程

1. 断奶当天:  

转走母猪,彻底清理产床下半部分(保留仔猪活动区)。  

保持原饲料,自由采食。  

2. 断奶后第2~3天:  

开始混合保育料,逐步过渡。  

注射疫苗(如未在断奶前完成)。  

3. 断奶后第5~7天:  

整窝转入保育舍,尽量保持同窝同栏。  

效果对比:  

传统断奶(直接转群):腹泻率15~20%,死亡率3~5%  

断奶过渡3天:腹泻率5~10%,死亡率1~2%  

通过科学过渡,可显著提升断奶仔猪的健康水平和生长速度!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