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群前准备:从源头把控猪群质量

1. 精准选种与健康筛查

- 品种与体型标准:选择体型匀称、四肢健壮、背腰平直的母猪,有效乳头数需≥6对,避免选择腹部下垂或肢蹄缺陷个体。重点关注繁殖性能,优先挑选高产母猪后代或系谱优良的个体。

- 健康评估:引入前需进行实验室检测,排除猪瘟、伪狂犬、蓝耳病等传染病,并建立健康档案。新猪需隔离30天以上,期间每日观察采食、精神状态及粪便情况,同时完成疫苗接种(如猪瘟、口蹄疫、细小病毒等)。

2. 营养储备与体况调控

- 分阶段饲养:50-80kg阶段自由采食后备前期料,促进骨骼发育;80kg至配种阶段限制饲喂,日增重控制在650-750g,确保配种时体重达130-150kg,背膘厚度16-18mm

- 催情补饲:配种前14天改用高能高蛋白哺乳料,日喂3-3.5kg,刺激卵泡发育,配种后立即调整为妊娠料,日喂量降至2.2kg

二、入群后管理:环境适应与发情诱导

1. 混群与环境优化

- 分栏策略:按体重、日龄相近原则,3-5/栏饲养,避免打斗。栏内设置实体隔板,减少视觉应激。混群前可喷洒气味剂(如白酒)掩盖个体气味,降低冲突风险。

- 环境控制:温度保持18-22℃,湿度65%-75%,每日光照16小时(强度≥100lux),通过LED灯补光提升发情率。

2. 发情监测与批次化管理

- 诱情技术:160日龄后每日早晚用性欲旺盛的公猪诱情,每次10-15分钟,交替使用不同公猪效果更佳。结合压背反射、外阴红肿程度、黏液性状等判断发情状态。

- 同期发情:对未自然发情的母猪,可采用烯丙孕素(5ml//天,连续18天)抑制发情,停药后配合氯前列烯醇或PMSG+GnRH促进集中发情。此方法可使90%以上母猪在停药后5-7天发情。

三、配种流程:科学操作提升受胎率

1. 配种时机与技术

- 最佳配种时间:静立反射出现后12-16小时首次输精,间隔12小时复配。例如,早上发情下午配种,次日早上再配;下午发情则次日上午配种,下午复配。

- 人工授精规范:

- 精液质量:精子活力≥0.7,密度≥2.5亿/ml,畸形率<15%

- 输精操作:输精管需缓慢旋转插入,深度约30cm,输精时间5-8分钟,避免气泡混入。输精后按摩母猪背部1分钟,防止精液倒流。

2. 数据记录与分析

- 建立档案:记录每头母猪的发情时间、配种次数、公猪信息及返情情况。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如RTMS智能管理系统)实时追踪配种率、受胎率等指标,及时调整策略。

- 异常处理:返情母猪需排查原因(如精液质量、子宫内膜炎),针对性治疗后可参与下一批次配种;屡配不孕者应及时淘汰。

四、配种后管理:保障胚胎着床与健康

1. 妊娠诊断与营养调控

- 早期检测:配种后21天用B超检测妊娠,准确率>95%。阳性母猪转入妊娠舍,阴性者单独饲养观察。

- 营养方案:

- 妊娠前期(0-30天):日喂2.0-2.2kg妊娠料,避免高温应激导致胚胎死亡。

- 妊娠后期(85-114天):增加饲喂量至3.0-3.5kg,补充钙、磷及维生素E,促进胎儿发育。

2. 疾病防控与应激管理

- 疫苗接种:配种前完成猪瘟、伪狂犬、口蹄疫等疫苗接种,妊娠后期(产前45天)加强免疫流行性腹泻、大肠杆菌疫苗。

- 应激缓解:运输后2周内添加电解多维(500g/吨),夏季通过滴水降温、水帘通风控制舍温<28℃,减少热应激对胚胎的影响。

五、现代技术应用:提升管理效率

1. 智能设备辅助

- 发情监测:部署智能查情机器人,通过红外、激光传感器24小时监测母猪行为,结合AI算法预测发情时间,准确率超90%

- 环境调控:安装温湿度传感器及智能通风系统,自动调节舍内环境,降低人工干预误差。

2. 数字化管理

- 数据平台:利用猪场管理系统(如种猪管理模块)实时更新母猪档案、配种记录及健康数据,生成繁殖性能分析报告,辅助决策。

- 批次化生产:通过烯丙孕素同期发情技术,实现每周或每3周一批次配种,便于集中管理与资源调配。

六、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表格

问题 原因 解决方案

后备母猪不发情 营养不足、光照不足、疾病感染调整饲料配方、增加光照、检测抗体水平

受胎率低 配种时机不当、精液质量差优化发情鉴定流程、加强精液质量检测

胚胎死亡率高 高温应激、营养缺乏 夏季降温、补充维生素E和叶酸

肢蹄病频发 钙磷不足、地板粗糙 提高日粮钙磷水平、改善地板材质

七、总结

大批次后备母猪入群配种管理需贯穿选种-驯化-配种-妊娠全流程,通过精细化营养、科学发情调控、智能设备应用及数字化管理,实现猪群健康与繁殖效率的双重提升。建议定期评估管理效果,结合行业最新技术(如烯丙孕素同期发情、智能查情机器人)持续优化方案,为猪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点赞(1)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