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模化养猪生产中,母猪子宫脱垂(俗称脱子宫)虽属偶发疾病,但其一旦发生常伴随极高的淘汰率与死亡率(可达60%-80%),对繁殖效率造成毁灭性打击。本文从生理机制、诱发因素、病理过程及防控策略展开深度剖析,揭示这一产科急症的致命本质。

一、母猪子宫脱垂的核心致病因素

(一)生理结构与分娩力学失衡

1. 子宫韧带松弛与支撑力弱化

- 母猪子宫借助圆韧带、阔韧带及主韧带固定于盆腔,经产母猪(尤其是6胎以上)因多次妊娠导致韧带弹性纤维断裂,支撑力下降30%-40%,子宫位置下移风险增加;

- 分娩时胎儿过大(单胎体重>2kg)、胎位异常(如横位)或多胎(窝产>14头)引发子宫过度扩张,韧带被动拉伸超过极限,产后难以恢复原位。

2. 产程异常与助产损伤

- 产程过长(>6小时)时,子宫肌层持续收缩后疲劳,收缩力下降至正常的50%以下,无法将子宫复旧至盆腔;

- 不当助产(如未润滑直接牵拉胎儿、使用产科钳时用力过猛)导致子宫颈口撕裂,进而牵引子宫体脱出;胎衣滞留时强行剥离,易将子宫角带出体外。

(二)营养代谢与机体机能衰退

1. 关键营养素缺乏引发组织脆弱

- 维生素E与硒元素不足:二者是维持平滑肌弹性的核心物质,缺乏时子宫肌纤维收缩力减弱40%,韧带胶原合成受阻,2023年监测显示,发病猪场饲料中维生素E含量平均低于标准值(40IU/kg)的35%

- 钙磷失衡与低血钙:分娩时血钙浓度骤降(<2.0mmol/L)导致子宫收缩乏力,尤其在夏季热应激时,母猪采食量下降,钙吸收减少25%-30%,脱垂风险增加2倍;

- 蛋白质营养不良:妊娠后期蛋白水平<14%时,子宫肌层厚度变薄15%,抗牵拉能力显著下降。

2. 长期限位与运动不足的累积效应

- 限位栏饲养母猪每日有效运动时间<30分钟,盆腔肌肉群(如肛提肌、会阴浅横肌)萎缩,对子宫的支撑力较散养母猪低50%

- 肥胖母猪(背膘>22mm)因脂肪沉积挤压盆腔空间,子宫复位阻力增加30%,产后脱垂概率是正常体况母猪的4倍。

(三)病理因素与感染协同作用

1. 生殖道炎症降低组织韧性

- 慢性子宫内膜炎(发病率约15%-20%)导致子宫黏膜水肿、纤维组织增生,子宫颈口松弛度增加20%-30%,分娩时易被过度扩张;

- 阴道炎引发的局部疼痛使母猪抗拒努责,导致胎儿滞留,子宫持续受压迫而脱垂。

2. 产后感染加速病情恶化

- 脱出的子宫黏膜暴露于外界,30分钟内即可被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污染,6小时内细菌数量可达10^6 CFU/cm²,引发化脓性子宫内膜炎;

- 感染产生的内毒素进入血液,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子宫壁水肿增厚达正常的2-3倍,进一步阻碍复位。

二、子宫脱垂致死率高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一)组织缺血坏死与毒素吸收

1. 血液循环阻断的连锁反应

- 子宫脱出后,子宫动脉与静脉受韧带牵拉压迫,血流减少70%以上,6-8小时内黏膜上皮细胞开始坏死,12小时后肌层出现凝固性坏死;

- 坏死组织释放大量组胺、缓激肽等炎症介质,引发全身血管扩张,血压骤降(平均下降40mmHg),导致休克前期症状(呼吸急促、黏膜发绀)。

2. 内毒素血症与多器官衰竭

- 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产生的内毒素(如脂多糖,LPS)激活巨噬细胞,释放TNF-αIL-6等细胞因子,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 24小时内可累及肝、肾、心肺等器官:肝细胞坏死导致凝血因子合成障碍,肾功能衰竭引发少尿(<10ml/h),肺水肿导致动脉血氧分压降至60mmHg以下。

(二)复位困难与手术并发症

1. 物理复位的技术瓶颈

- 水肿的子宫体积可增大至正常的3-4倍,强行复位易导致黏膜撕裂(发生率>50%),形成难以愈合的溃疡;

- 复位后若未进行子宫固定(如圆韧带缩短术),24-48小时内复发率高达40%,二次脱垂猪只死亡率接近100%

2. 麻醉与术后感染风险

- 全身麻醉(如氯胺酮+丙泊酚)对母猪心肺功能抑制明显,麻醉期间血氧饱和度易降至85%以下,诱发呼吸衰竭;

- 即使复位成功,子宫内残留的坏死组织成为持续感染源,术后3-7天常因败血症或子宫积脓死亡。

(三)繁殖机能丧失与机体衰竭

- 子宫脱垂母猪即使存活,其子宫内膜损伤不可逆,受精卵着床率下降90%以上,永久失去繁殖价值;

- 长期消耗性疾病(如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导致机体代谢负平衡,日均体重下降1-1.5kg,最终因恶病质死亡。

三、防控关键:从预防到紧急处置的全流程管理

(一)预防性管理:切断诱发链条

1. 优化繁殖周期与体况调控

- 合理淘汰高龄母猪:6胎以上母猪脱垂风险是3-4胎次的3倍,建议繁殖寿命控制在5-6胎;

- 精准营养配方:妊娠后期饲料添加有机硒(0.3ppm+维生素E60IU/kg+L-精氨酸(1%),增强子宫肌收缩力;临产前7天每日补钙(碳酸钙20g/头),提升血钙浓度至2.5mmol/L以上。

2. 分娩期精细化护理

- 产程监控:记录第一头仔猪产出时间,超过30分钟未产出第二头时,及时检查胎位(避免盲目助产),确需干预时用温肥皂水(38℃)润滑阴道,缓慢矫正胎位;

- 胎衣处理:产后3小时未完全排出胎衣,肌注缩宫素(20IU),若6小时仍未排出,手工剥离时动作轻柔,避免牵拉子宫角。

3. 环境与管理优化

- 产房地面铺设防滑垫(摩擦系数≥0.6),避免母猪滑倒时剧烈努责;

- 产后6小时内提供温热麸皮盐水(麸皮500g+食盐5g+温水5L),补充能量与电解质,促进子宫收缩。

(二)紧急处置:黄金6小时救治原则

阶段 操作要点 注意事项

现场急救(0-2h0.1%高锰酸钾溶液(38-40℃)清洗脱出子宫,去除粪污与血凝块;用灭菌纱布包裹子宫,抬高至盆腔水平,减少静脉回流障碍;肌注缩宫素(30IU+地塞米松(10mg),增强子宫收缩与抗炎。禁止直接用冷水冲洗,避免刺激子宫肌痉挛;纱布需保持湿润,防止黏膜干燥坏死。

手术复位(2-6h硬膜外麻醉(2%利多卡因10ml),侧卧保定,后躯抬高30°从子宫角开始,缓慢向盆腔推送,同时按摩子宫体促进收缩;复位后放置子宫托(硅胶制),并缝合阴门(留2指宽排液口)。麻醉前禁食12小时,防止呕吐误吸;缝合阴门时避免过紧,导致恶露滞留。

术后抗感染(7-10天)子宫灌注:生理盐水500ml+头孢噻呋钠2g,每日1次,连用3天;全身用药:阿莫西林(20mg/kg+甲硝唑(15mg/kg),肌注,每日2次,连用5天;营养支持:静脉输注5%葡萄糖盐水1000ml+维生素C 2g,每日1次。灌注液温度需与体温一致(39℃),避免冷刺激引发子宫收缩异常;密切观察恶露排出情况,恶臭分泌物增多时需调整抗生素。

(三)淘汰决策:权衡治疗价值

- 以下情况建议直接淘汰:

1. 脱出时间>12小时,子宫黏膜大面积坏死(呈紫黑色、无弹性);

2. 经产母猪(>5胎)复位后复发;

3. 术后48小时仍未恢复食欲,体温持续>40.5℃

四、案例警示:某猪场群发事件的复盘

2023年某万头猪场发生7例母猪子宫脱垂,发病率0.7%,死亡率85.7%。追溯原因:

1. 妊娠后期饲料维生素E含量仅25IU/kg(标准40IU/kg),硒元素不足(0.15ppm);

2. 产房漏缝地板间隙过大(1.5cm),母猪分娩时后肢打滑导致剧烈努责;

3. 助产时未充分润滑,3例因强行牵拉胎儿引发子宫颈撕裂。

改进措施:

- 调整饲料配方,添加高剂量维生素E60IU/kg)与酵母硒(0.3ppm);

- 产床铺设橡胶防滑垫,助产时使用石蜡油充分润滑;

- 3胎以上母猪临产前7天肌注维生素B121000μg/头),增强肌肉张力。

后续12个月内未再发生同类病例。

五、结语

母猪子宫脱垂是繁殖系统崩溃的极端表现,其高死亡率本质是机械损伤-感染中毒-器官衰竭的恶性循环。防控核心在于打破致病链条:通过营养调控增强组织韧性,分娩期避免暴力助产,产后及时促进子宫复旧。对于规模化猪场,需建立高危母猪预警机制(如背膘>22mm6胎以上母猪重点监控),将预防措施融入配种、妊娠、分娩全周期。记住:当子宫脱出体外时,留给兽医的救治时间窗口仅有6小时,而真正的治疗,始于对每个管理细节的极致苛求。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