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模化猪场中,4-5日龄仔猪尾巴中段出现皮肤干裂、红肿的现象较为常见,虽看似局部问题,却可能预示环境管理漏洞或潜在感染风险。本文结合仔猪生理特点与生产实践,从病因、症状到防治措施展开详解,助力猪场精准防控。

一、致病原因:多因素叠加引发局部病变

(一)环境应激:潮湿与摩擦是核心诱因

1. 潮湿粪污侵蚀皮肤屏障

- 仔猪出生后活动能力弱,尾巴易接触产床漏缝处堆积的粪尿(pH8-9),碱性环境破坏皮肤角质层,导致表皮细胞脱水、皲裂。

- 产房湿度长期>85%时,皮肤表面菌群失衡,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病原菌大量繁殖,从微小破损处侵入,引发感染性炎症。

2. 物理摩擦与机械损伤

- 产床边缘粗糙(如焊接毛刺)、垫料过硬(未筛除稻壳硬壳)或漏缝地板间隙过大(>1cm),仔猪爬行时尾巴反复摩擦,造成表皮角质化增厚、干裂;

- 同窝仔猪争抢乳头时踩踏尾巴,或低温环境(<24℃)下仔猪扎堆挤压,导致尾部皮肤机械性损伤,形成肉眼难察的微小创口。

(二)断尾操作不当:诱发感染的关键环节

多数猪场在仔猪出生后1-3天实施断尾(剪断法或结扎法),若操作不规范,易为后续病变埋下隐患:

1. 消毒不彻底:断尾钳未高温灭菌(建议煮沸15分钟或火焰灼烧),或断端未涂擦碘伏/碘甘油,病原沿断口向尾部中段扩散,引发上行性感染;

2. 断尾长度不合理:保留尾巴过短(<5cm)时,尾根肌肉牵拉导致中段皮肤张力增大,活动时易因摩擦出现皲裂;

3. 结扎法操作失误:弹性绳结扎过紧导致尾部缺血坏死,过松则断端愈合不良,渗出液浸润中段皮肤,加速病变。

(三)感染因素:细菌为主,继发多重危害

1. 葡萄球菌感染(油皮病)

- 最常见病原,感染初期尾巴中段出现红色小点,迅速扩展为黄色结痂,剥离后可见潮湿糜烂面,伴随腥臭味。严重时病变向躯干蔓延,仔猪消瘦、体温升高。

2. 大肠杆菌感染

- 多继发于潮湿环境,表现为皮肤红肿、水肿,触之温热疼痛,严重时形成蜂窝组织炎,局部化脓破溃,仔猪精神萎靡、吃奶减少。

3. 坏死杆菌感染(罕见但危险)

- 皮肤破溃后形成黑色坏死灶,向深部组织侵袭,可导致尾椎骨感染,甚至引发败血症死亡。

(四)母体营养与免疫传递不足

- 妊娠后期母猪饲料中缺乏必需脂肪酸(亚油酸)、维生素A/E或锌元素,导致乳汁中相关营养素不足,仔猪皮肤屏障发育不完善,抗损伤能力下降;

- 初乳摄入不足或质量差(如母猪乳腺炎),仔猪免疫力低下,对病原侵袭的抵抗力减弱。

二、临床症状:从局部到全身的警示信号

1. 典型局部表现

- 尾巴中段皮肤发红、干燥,出现纵向裂纹,严重时表皮脱落,露出粉红色真皮层;

- 伴随渗出液时形成黄色结痂,触碰仔猪有躲闪反应(疼痛敏感);

- 感染加重后红肿范围扩大,皮肤温度升高,甚至出现波动感(化脓征兆)。

2. 全身继发症状

- 仔猪精神沉郁,吃奶减少,体温升至40℃以上;

- 病变扩散至尾根时,可能影响排便(尾根肌肉疼痛导致努责无力);

- 长期不愈可引发尾椎骨骨髓炎,导致尾巴坏死、脱落。

三、防控措施:环控、操作、治疗多管齐下

(一)环境管理:切断致病源头

1. 精细化产房护理

- 产床每日用3%氢氧化钠溶液擦拭,漏缝地板下方及时清粪,保持垫料干燥(建议使用柔软木屑或防滑垫,厚度≥5cm);

- 控制产房温度24-26℃、湿度65%-75%,通过地暖或保温灯避免仔猪直接躺卧于冷硬地面。

2. 设施优化与断尾规范

- 产床边缘打磨光滑,漏缝间隙调整为0.8-1cm,避免夹伤尾巴;

- 断尾时间建议在出生后24小时内(此时痛感较弱),采用高温断尾钳(加热至200℃)快速剪断,断端涂擦碘酊(禁止使用酒精,避免刺激),保留尾巴长度6-8cm

(二)针对性治疗:早发现早干预

病情阶段 治疗方案

轻度干裂红肿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患处,擦干后涂抹红霉素软膏或凡士林(防干燥);单独放置保温箱(温度28℃),避免摩擦加剧。

渗出结痂感染软毛巾蘸温水软化痂皮,轻轻去除后用碘伏消毒;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针对葡萄球菌),每日2次,连用3天;若仔猪发热,肌注青霉素(2IU/kg+地塞米松(0.2mg/kg)。

化脓或坏死手术刀切开排脓,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填入磺胺粉;全身用药:恩诺沙星注射液(2.5mg/kg)肌注,每日1次,连用3天;严重病例及时淘汰,避免病原扩散。

(三)营养调控:强化皮肤屏障功能

1. 母猪围产期保健

- 妊娠后期(85-114天)饲料中添加亚油酸(0.5%)、维生素E200IU/kg)及有机锌(50ppm),提升乳汁质量;

- 产后7天内饲喂高纤维日粮(麸皮占比15%),预防便秘导致粪污污染仔猪尾部。

2. 仔猪特殊护理

- 出生后3天内,每日用柔软棉球蘸温水清洁尾部,擦干后涂抹婴儿护臀膏(含氧化锌),形成物理保护屏障;

- 对弱仔额外补充维生素AD滴剂(0.5ml/头),促进上皮细胞修复。

(四)生物安全:切断病原传播链

- 病猪隔离至单独保温箱,接触前后严格洗手(或戴手套),防止交叉感染;

- 产房每周用戊二醛熏蒸消毒(1g/m³),断尾钳每使用1窝仔猪后需浸泡消毒(2%氢氧化钠溶液)。

四、案例分析:某猪场群发事件的处置

某规模化猪场104日龄仔猪突发尾巴中段红肿,发病率30%。经排查:产床漏缝下方积粪未及时清理,断尾时仅用酒精擦拭钳子(未高温灭菌),导致葡萄球菌感染。处置措施:

1. 立即清理产床,更换干燥垫料,漏缝地板下方用高压水枪冲洗;

2. 患病仔猪用碘伏消毒后涂莫匹罗星软膏,连续3天;

3. 后续断尾严格执行一猪一消毒,钳子每次使用后火焰灼烧30秒;

4. 母猪饲料中添加鱼油(1%)和复合维生素B,提升乳汁脂肪酸含量。

两周后新批次仔猪未再出现类似问题。

五、总结

4-5日龄仔猪尾巴中段病变是环境、操作、病原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防控关键在于预防优先:通过控制产房湿度、规范断尾操作、加强皮肤护理,从源头减少损伤与感染风险。一旦发现症状,需结合局部处理与全身抗炎,避免病情恶化。规模化猪场应建立仔猪尾部健康检查制度(每日巡栏观察),将细节管理融入断奶前关键期,为后续生长发育奠定基础。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