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气温逐渐回升,但气候多变,时而寒冷,时而温暖,这样的环境为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春季成为猪传染病的高发期。养猪户务必高度重视猪病的预防管理工作,下面将详细介绍春季常见猪病及防控要点。
猪流感:这是一种由猪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猪流感的传播速度极快,一旦猪群中出现病例,短时间内就可能迅速扩散。患病猪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热,体温可高达40℃ - 41.5℃,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眼鼻流出黏性分泌物,咳嗽、打喷嚏,呼吸急促。若治疗不及时,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如肺炎等,严重时可导致猪只死亡。养殖人员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气温骤降前及时为猪舍增添保暖设施,如铺设干草、安装保暖灯具等。同时,加大通风量,可在猪舍顶部安装通风口,保证空气的流通,降低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浓度,避免病菌在污浊空气中滋生繁殖。维持猪舍卫生,每日至少清理一次废弃物,定期使用过氧乙酸、戊二醛等消毒剂进行全面消毒,消毒频率为每周2 - 3次。一旦发现病猪,要迅速将其转移到远离健康猪群的隔离舍,对病猪所在区域进行彻底消毒,包括猪舍地面、墙壁、食槽、水槽等。及时请兽医进行诊断治疗,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联合治疗,防止疾病扩散。
猪喘气病:又称猪支原体肺炎,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病猪主要症状为咳嗽、气喘,尤其在早晚、驱赶、采食后症状更为明显。随着病情发展,猪只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降低,严重影响养殖效益。发病猪场要对病猪、可疑病猪和健康猪进行严格隔离。对病猪可使用泰妙菌素、氟苯尼考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提高猪只自身抵抗力。对于未发病猪,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尽量避免从外地引进猪只。如确需引进,要严格做好检疫工作,引进后隔离观察至少30天,确认无病后方可混群饲养。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清洁干燥,合理控制饲养密度,每平方米饲养2 - 3头育肥猪为宜。
仔猪大肠杆菌病:这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肠道传染病,根据发病日龄和症状不同,可分为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仔猪水肿病。仔猪黄痢多发生于1 - 3日龄仔猪,病猪排黄色稀粪,内含凝乳小片,很快消瘦、脱水死亡;仔猪白痢多发生于10 - 30日龄仔猪,病猪排灰白色、有腥臭味的糊状粪便;仔猪水肿病主要发生于断奶后1 - 2周的仔猪,病猪眼睑、头部、颈部水肿,共济失调,抽搐。加强妊娠母猪和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为妊娠母猪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保证其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定期对圈舍进行消毒,可使用生石灰撒在地面进行消毒。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在猪舍内铺设垫草,安装保暖灯,将猪舍温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内。母猪产前30 - 45天可注射大肠杆菌病预防苗,使母猪产生抗体,通过母乳传递给仔猪,降低仔猪患病风险。
猪呼吸道疾病:春季气温不稳定,猪群容易受到寒冷刺激,导致呼吸道黏膜抵抗力下降,从而引发各种呼吸道疾病,如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疫等。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猪呼吸困难,呈犬坐姿势,口鼻流出带血的泡沫样分泌物;猪肺疫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猪高热、咳嗽、呼吸困难,颈部肿胀。保持猪舍干净卫生,定期清理垃圾和粪便,每日至少清扫一次。维持通风干燥,可在猪舍墙壁安装排风扇,保证空气流通。定期对猪舍进行全面检查,及时修复破损的门窗、墙壁等,防止贼风侵入。降低猪群饲养密度,每栏饲养猪只数量不宜过多,育肥猪每栏饲养10 - 15头为宜,减少疾病传播几率。
猪口蹄疫:这是一种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动物。病猪口腔黏膜、蹄部、乳房等部位出现水疱和溃烂,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清洁、干燥、通风,提供充足清洁的饮水,确保饲料营养均衡,增强猪只体质。每日用消毒液对猪舍进行消毒,可选用过氧乙酸、氢氧化钠等消毒剂,消毒时要注意对猪舍各个角落进行彻底消毒。疫苗免疫种猪一年普免3次,育肥猪在60日龄、80日龄各免疫一次口蹄疫疫苗,母猪可在每年2 - 3月、9月、10月进行普免。免疫时要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进行操作,确保免疫效果。
此外,规模化猪场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春季预防工作,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提高猪群整体免疫力。严格按照春季免疫程序,做好猪瘟、口蹄疫、病毒性腹泻等疫苗的免疫注射,也可在春季定期用伊维菌素、阿苯达唑等药物给猪驱虫,全方位保障猪群健康,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养殖效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