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仔猪繁育的黄金时期,然而,春季气候复杂多变,昼夜温差较大,潮湿阴冷的天气也较为常见。仔猪由于自身生理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体质相对较弱,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在这个时期,如果饲养管理工作不到位,极易引发各种呼吸道、消化道疾病,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有效降低仔猪死亡率,提高养殖效益,需要抓好以下关键技术要点:
产前消毒、加温防寒:怀孕母猪临分娩前,必须提前做好全面细致的消毒工作。先用温水将母猪的乳房、乳头和外阴部清洗干净,再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同时,对分娩圈舍、产床、保育箱等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可使用过氧乙酸、戊二醛等消毒剂进行喷雾消毒,确保消毒无死角。接产时,在仔猪肚脐伤口处涂抹碘伏溶液消毒,防止细菌感染。做好产房保暖避寒工作至关重要,可在猪舍内安装温控设备,如空调、暖风机等,将产房温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内。仔猪出生后不同日龄适宜温度不同,1 - 3日龄为30 - 32℃、4 - 7日龄为28 - 30℃、8 - 14日龄为25 - 28℃、15 - 30日龄为22 - 25℃,31日龄到分窝维持在22℃,要根据温度变化及时调整产仔箱的加温措施,如添加热水袋、铺设电热板等。
吃足初乳、及早补料:初乳中富含抗体、免疫球蛋白和营养因子,对仔猪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力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弱小、抢不到母乳的仔猪,养殖人员应采用固定乳头等人工辅助方式,帮助它们尽快吃到初乳。一般情况下,仔猪出生后1 - 2小时内就应吃到初乳。为了让仔猪尽早适应饲料,一般在7 - 10日龄开始诱食补料。选择优质的教槽料,将其调成糊状,涂抹在仔猪的嘴边,诱导仔猪舔食。随着仔猪日龄的增加,逐渐增加补料量和补料次数,每天补料4 - 6次,培养仔猪良好的饮食习惯.
消毒免疫、及时处置:春季病毒和细菌传播广泛,对产房进行带猪消毒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可选用刺激性小、杀菌效果好的消毒剂,如聚维酮碘溶液,每周进行2 - 3次带猪消毒。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和仔猪的生长阶段,选择合格的疫苗,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的用法用量进行免疫接种。在免疫过程中,要做到一猪一针头,防止交叉感染。免疫后,定期采集仔猪血液进行抗体检测,监测免疫效果,确保群体免疫水平达到要求。加强临床巡查和健康监测,养殖人员每天至少巡查猪舍3 - 4次,观察仔猪的精神状态、采食情况、粪便形态等,及时发现发病猪只。一旦发现疫情,要立即按照相关程序报告给当地兽医部门,尽早将病猪隔离,对猪舍和周边环境进行彻底消毒。病死猪要严格按照无害化处理要求进行处理,如焚烧、深埋等,防止疫病扩散。
强化管理、适时断奶:仔猪出生后六小时内剪牙,使用专用的剪牙钳将仔猪的犬齿剪短,注意不要剪到牙龈和口腔,避免造成出血和感染。产后2 - 3天内断尾,使用断尾钳在距离仔猪尾根1/3处进行断尾,断尾后要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3 - 5日龄内补铁,可肌肉注射右旋糖酐铁注射液,每头仔猪注射1 - 2毫升,14日龄左右进行二次补铁,预防仔猪贫血。猪仔一般28日龄断奶,在断奶前一周,逐渐减少母猪的哺乳次数,同时增加仔猪的补料量。结合仔猪的健康情况、体重增长等因素灵活断奶,采用去母留仔方式,让仔猪在原圈舍继续饲养3 - 5天,确保饲料、环境、管理稳定,减少应激反应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