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冬季节是生猪养殖的“效益关键期”,亦是“风险高发期”。气温骤变引发的环境应激、通风与保温的平衡难题,易导致猪群免疫力下降,进而诱发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紊乱等问题,直接影响生长性能与养殖收益。突破这一困局,核心在于构建“环境-营养-防疫”三位一体的精细化管理体系。
一、环境调控:从“被动应对”到“精准适配”
摒弃“一刀切”的温湿度管理模式,依据猪群生理阶段实施差异化调控。产房需维持22-25℃ 基础环境,仔猪保温箱通过红外灯或电热板精准控温至30-32℃,避免低温引发黄白痢;育肥猪舍以18-22℃ 为最优区间,当环境温度低于15℃ 时,启用热风炉、地暖等供暖设备,同时通过纵向通风系统控制风速≤0.3m/s,解决“保温与通风”的核心矛盾。湿度管控需同步跟进,通过机械除湿与生石灰吸湿结合,将舍内湿度稳定在60%-70%,切断病原微生物滋生的温床。
二、营养供给:从“满足饱腹”到“动态赋能”
针对秋冬猪群能量消耗增加的生理特点,实施“精准营养方案”。在基础日粮中优化能量配比,可添加10%-15% 优质油脂或提高玉米比例,弥补维持体温造成的能量损耗;同时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及硒元素,增强机体抗应激能力。饲喂管理上,推行“定时定量+温食温水”模式,避免冰冷饲料刺激肠道,育肥猪每日饲喂3次,仔猪采用“少喂勤添”,确保料槽清洁无残留,从源头降低消化道疾病风险。
三、疫病防控: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防御”
构建“疫苗免疫+生物安全+健康监测”的立体防控网。严格执行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病等核心疫苗的程序化免疫,在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可通过饲料添加黄芪多糖、益生菌等功能性制剂,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提升非特异性免疫力。生物安全体系需强化细节,外来车辆及人员需经过“消毒-换衣-隔离”三重流程,猪舍内外每周采用过氧乙酸与次氯酸钠交替消毒,切断病原传入途径。同时建立每日巡查机制,重点观察猪群采食、粪便及精神状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避免疫情扩散。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殖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