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鸡过程中,鸡群脱毛是常见现象,新手往往会因此焦虑。但脱毛并非都是疾病信号,它可能是生理周期、环境变化或管理问题的外在表现。搞懂背后原因,才能精准应对。

一、生理周期:不可避免的“自然换羽”

换羽是鸡生长过程中的正常生理阶段,如同人类换季换衣服。

雏鸡换羽:雏鸡从出壳到6周龄左右,会褪去细密的绒毛,长出更厚实的幼羽,这个阶段脱毛量少且隐蔽,通常不被察觉。

成鸡换羽:产蛋鸡在产蛋一年左右,会进入集中换羽期,一般持续2-3个月。此时鸡会停止产蛋,全身羽毛逐渐脱落并重新生长,目的是更新羽毛、恢复体力,为下一轮产蛋做准备。这是鸡自我调节的本能,无需过度干预。

二、营养失衡:羽毛生长的“原料短缺”

羽毛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其生长需要充足且均衡的营养,一旦“原料”不足,就会出现脱毛。

蛋白质缺乏:尤其是蛋氨酸、赖氨酸等必需氨基酸不足时,羽毛生长受阻,易断裂、脱落,新羽也难以长出。

维生素与矿物质不足:维生素B族(如生物素)、锌、硒等微量元素对羽毛健康至关重要。缺乏这些营养,会导致羽毛粗糙、易脱,甚至出现皮肤炎症引发脱毛。

营养失衡误区:部分养殖户过度依赖单一饲料,或突然更换饲料配方,会打乱鸡的营养摄入节奏,间接导致脱毛。

三、环境应激:让鸡“焦虑掉毛”的隐形杀手

鸡的神经系统敏感,环境突变易引发应激反应,脱毛是常见表现之一。

温度异常:夏季高温时,鸡为散热会主动脱落部分羽毛,尤其是颈部、腹部的羽毛;冬季温度骤降,若鸡舍保暖不足,身体会优先供应核心器官热量,导致羽毛生长营养不足而脱落。

光照紊乱:产蛋鸡对光照时间和强度有严格要求,突然改变光照(如缩短光照、强光刺激)会干扰内分泌,引发脱毛和产蛋量下降。

其他应激:鸡舍过于拥挤、噪音过大、频繁惊扰,或引入新鸡导致群体争斗,都会让鸡处于应激状态,出现局部脱毛。

四、疾病影响:需要警惕的“病理信号”

疾病是导致鸡脱毛的危险因素,通常伴随其他症状,需及时诊治。

寄生虫感染:羽虱、螨虫是最常见的元凶,它们寄生在羽毛根部和皮肤表面,啃食羽毛和皮肤分泌物,导致鸡皮肤瘙痒、发炎,鸡会频繁啄挠患处,造成羽毛脱落,严重时皮肤会出现红斑、结痂。

细菌与真菌感染:葡萄球菌病、皮肤真菌病等会破坏鸡的皮肤屏障,引发局部炎症,导致羽毛脱落,脱落区域常伴随化脓、脱毛后皮肤裸露等症状。

内科疾病:新城疫、禽流感等传染病,或肾脏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内科病,会影响鸡的整体代谢和免疫力,导致全身性羽毛脱落,同时还会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下降、产蛋停止等症状。

五、管理不当:人为造成的“脱毛隐患”

养殖管理中的疏漏也可能导致鸡脱毛,这类问题可通过改善管理解决。

饲料与饮水问题:饲料储存不当发霉,或饮水不清洁,会导致鸡消化道不适,影响营养吸收,间接引发脱毛;若饲料中混入尖锐异物,还可能划伤鸡的皮肤,导致局部脱毛。

鸡舍卫生恶劣:鸡舍粪便清理不及时,氨气浓度过高,会刺激鸡的皮肤和呼吸道,引发皮肤炎症,导致羽毛脱落。

设备问题:鸡舍内的笼具、栖架边缘锋利,或存在突出的铁丝、钉子,鸡在活动时容易被勾挂,导致羽毛撕裂脱落。

六、品种与年龄:先天与衰老的“必然结果”

品种差异:不同品种的鸡羽毛特性不同,有些品种(如乌骨鸡)羽毛较蓬松脆弱,易脱落;而蛋鸡品种相较于肉鸡品种,羽毛更新更频繁,脱毛现象也更常见。

年龄因素:老年鸡身体机能衰退,新陈代谢减慢,羽毛生长能力下降,羽毛会逐渐变得稀疏、易脱落,这是自然衰老的表现,如同人类年老脱发。

鸡脱毛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自然生理现象,也有环境、营养、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发现鸡脱毛后,首先要观察鸡的精神状态、食欲、产蛋情况及脱毛区域特征,结合养殖环境和管理细节排查原因,再针对性采取措施。多数情况下,通过调整营养、改善环境、加强管理或及时驱虫治病,鸡的羽毛就能逐渐恢复生长。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殖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