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雨季养鸡,多数人第一反应是“消毒、除湿、防霉变”,但年年做却还是逃不过呼吸道病、球虫病?其实问题不在努力,而在方法没踩中“雨季养殖痛点”。与其重复常规操作,不如换个思路,用3个“反常识”策略,让鸡群安稳度雨期。

一、别只盯着“除湿”,先解决“空气流通死角”

很多人把鸡舍潮湿归因于“下雨”,其实空气不流通的死角才是潮气堆积的元凶——比如鸡舍角落、料槽下方、水帘背面,这些地方往往温度低、风速慢,潮气凝结成水,成了病原滋生的“温床”。

常规的“撒生石灰、开风机”只能解决表面问题,试试这招:

1. 在鸡舍角落装“小型环流扇”,让空气形成循环,避免潮气滞留;

2. 料槽下方垫高10厘米,留出通风间隙,每天用刮板清理残留饲料和鸡粪,防止潮气捂出霉菌;

3. 水帘使用后,及时关闭进水阀,并用干布擦拭水帘表面,避免夜间温度下降时,水帘滴水增加舍内湿度。

这样做不仅能快速降低局部湿度,还能减少氨气聚集,比单纯“大面积除湿”更精准,鸡群呼吸道疾病发生率能降一半。

二、别等“饲料发霉”再处理,从“储存源头”断风险

雨季饲料霉变,多数人以为是“仓库漏雨”,但其实饲料在运输、投喂过程中的“二次吸潮” 才是重灾区——刚运来的饲料温度高,直接存入仓库会遇冷凝水;喂料时料槽没清干净,残留饲料吸潮后很快发霉,鸡吃了轻则拉痢,重则中毒。

与其加脱霉剂“亡羊补牢”,不如提前做好这3步:

1. 饲料运到后,先在仓库外摊开晾凉1小时,等温度降到和室温一致再入库,避免温差结露;

2. 用“分餐制”喂料,每次只加够鸡群1小时内吃完的量,吃完后立即清理料槽,不留残料;

3. 给饲料仓库装“湿度报警器”,当湿度超过65%时自动报警,及时开启除湿机,比“凭感觉”判断更靠谱。

这样操作,不仅能避免饲料浪费,还能从源头杜绝霉菌毒素,鸡群消化道疾病会明显减少。

三、别只防“病”,先给鸡群“补够抗应激营养”

雨季鸡群发病,表面是“病原感染”,本质是高温高湿导致鸡群免疫力下降——鸡没有汗腺,雨季“桑拿天”里,鸡会不停张口呼吸,消耗大量能量,导致维生素、矿物质流失快,抵抗力变弱,稍有病原就会发病。

与其等鸡生病再用药,不如提前“给鸡补营养”,增强抵抗力:

1. 每天早上给鸡喂“清凉饮水”,在饮水中加“电解多维+葡萄糖”,补充能量和微量元素,缓解热应激;

2. 每周在饲料中加2次“发酵中药”(如发酵黄芪、金银花),不仅能提高免疫力,还能促进消化,避免鸡群因采食量下降导致营养不足;

3. 调整喂料时间,避开中午12点-下午3点的高温时段,改在早上6点、晚上7点喂料,此时鸡食欲好,能吃够营养,抗应激能力更强。

这样做,鸡群体质变强了,就算遇到少量病原,也能自己抵抗,不用再频繁用药。

最后说句实在话:

雨季养鸡不是“跟雨水较劲”,而是“跟细节较劲”。常规的消毒、除湿要做,但更要找到别人没注意到的“隐性风险点”——比如空气死角、饲料二次吸潮、鸡群应激营养流失。把这3个“反常识”方案落地,比天天加班消毒更省心,鸡群平安,收益也稳了。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殖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