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半月,国内生猪价格从15.31元/公斤迅速下跌至14.26元/公斤,跌幅超过1元/公斤。然而,在近两日猪价意外止跌,呈现反弹迹象。这是否预示着猪价有望再度开启一轮强势冲高行情?

据新闻报道,本周四农业部明确要落地稳产稳价,23号发改委又要给大型养殖场和屠宰厂开会,还是围绕母猪产能和出栏情况去做指导。

                                 今日行情分析:

据“2025年07月23日-中国养猪网生猪(外三元)均价涨跌表”发现,国内外三元生猪价格震荡盘整走势。尽管前期集团猪企存在缩量拉涨心态,对生猪市场形成一定支撑,猪价顺势反弹,但需求端承接力度不足,受高温影响,居民饮食结构变化,猪肉消费需求缺乏实质性利好,鲜品猪肉出货存在一定难度,市场压力较大。因此在多空交织下,猪价由涨入跌,预计短期内猪价或呈现高频涨跌调整态势。

全国(生猪品种:外三元)均价为14.40元/公斤,猪价较昨日下跌0.04元/公斤,环比上涨0.35%,同比下跌24.73%;

全国(生猪品种:内三元)均价为14.30元/公斤,猪价较昨日下跌0.01元/公斤,环比上涨1.13%,同比下跌24.62%;

全国(生猪品种:土杂猪)均价为14.12元/公斤,猪价较昨日上涨0.03元/公斤,环比上涨1.73%,同比下跌23.63%;

                                                      猪价上涨的背后

一方面,中大猪存栏压力的缓解: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监测数据,6月份全国5月龄以上的中大猪存栏量环比下降了0.8%。这一数据变化预示着78月份市场可供出栏的生猪供应量将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前期积压的“压栏”大猪,在市场持续低迷和资金压力下,正逐步得到释放。供应端结构性压力的减轻,为猪价的企稳乃至小幅反弹提供了基础条件。

另一方面,养殖成本的支撑:当国内生猪价格一路下探至低位,养殖端的出栏心态加剧。尤其是在持续的高温天气下,生猪食欲不振,育肥增重节奏减慢,养殖成本攀升,部分猪企存在减重增量出栏操作,以减少损失。这一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对猪价上行形成支撑。

                                         猪价暴涨或成泡影

根据最新市场信息,业内专家持谨慎乐观态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认为,今年下半年猪价可能会季节性回升,但不具备大幅上涨可能,总体将会季节性温和上涨、窄幅波动。

                这一预判为市场定下了理性的基调。

综合来看,近期的小幅反弹,是成本支撑与阶段性结构改善(中大猪减少)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趋势性反转的信号。

国家层面持续强化生猪产能调控政策,通过建立并完善逆周期调控机制,旨在引导行业理性补栏、有序去化过剩产能,坚决遏制非理性的、盲目的规模扩张冲动。政策导向明确指向稳定供给、平滑周期波动。叠加下半年客观存在的巨大出栏压力双重制约下,生猪市场期盼的“大涨”行情大概率将落空成泡影。

据新闻报道,本周四农业部明确要落地稳产稳价,23号发改委给大型养殖场和屠宰厂开会,还是围绕母猪产能和出栏情况去做指导。

                           对养殖户的理性经营建议

面对当前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养殖户需审慎应对,避免非理性行为:

1、规避情绪化操作

面对价格的短期回升,切忌追涨惜售,避免过度乐观、压栏惜售以期获取暴利以及当价格下行时,避免恐慌抛售,以免加剧损失。

2、实施科学的出栏策略

根据猪场的实际生产节奏,制定并执行分批出栏计划。有效分散风险,保障相对稳定的收益流。同时,尊重生长规律,保证出栏质量,切勿在体重未达标时强行出栏,应该保障养殖效益最大化。

3、强化内部管理,降低成本

持续优化饲料配方,提高饲料转化率+提升饲养管理效率,降低疫病风险与死亡率+精细化管控各项运营成本。

这样即使在猪价低迷期也能拓展利润空间,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

4、行情展望与应对

养殖户应该保持高度的市场敏锐性,持续实时跟踪市场供需、国家政策等动态,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坚持理性做出决策。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行情中稳健经营,寻求生存与发展之路。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