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早盘,国内期货市场生猪主力合约2509一度冲高至15150元/吨,刷新年内高点,与此同时A股生猪概念股同步走强,天域生物涨超3%,大北农、金新农、华统股份等涨幅均超2%,牧原股份也上涨1.86%。这一异动的出现并非偶然,而与今日农业农村部在京召开猪企座谈会有密切关联,业内预判农业农村部可能指导猪企调节产能,以促进猪价回暖,增强了行业盈利信心。
农业农村部大动作
7月23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在京召开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牧原、正大、大北农、双汇、双胞胎等产业链核心企业悉数参会。据参会企业透露,会议重点分析当前生猪生产形势,计划围绕调节产能、规范市场竞争等方面提出措施建议,多家企业将结合行业现状和发展需求提出政策建议。
这一会议的召开,让市场对政策调控力度抱有更高期待——毕竟早在5月底,不少企业就已接到通知,要求暂停扩产能繁母猪以及二次育肥,出栏体重也需控制在120公斤左右,而此次座谈会也很可能是对前期调控思路的延续和细化。
从行业数据来看,这样的政策动作有其现实必要性。毕竟,截至二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有4043万头,虽处于农业农村部设定的3900万头正常保有量绿色合理区域上限,但自2月起官方数据就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产能压力还在持续加码。
基于此,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黄保续此前在新闻发布会上就提到,前期已通过释放产能过剩预警信号、引导头部企业有序调减产能等措施进行调控。而此次座谈会的召开,对缓解当下行业“产能过剩、逆势扩张”等内卷乱象,很可能有极大地改善意义。
据卓创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16日,生猪自繁自养模式月均盈利为153.67元/头,同比下滑77.56%;仔猪育肥盈利130.73元/头,同比下降85.19%,盈利空间较2024年的高位显著收缩。
而越是行情压力大,头部企业的“内卷”竞争愈发明显——有的通过提升PSY压低成本,有的则试图通过逆势扩张抢占市场份额。因此政策调控的介入,恰好有望遏制这种无序竞争,为行业创造更均衡的发展环境
不过,即便有相关政策指引减产,但我们仍旧不得不面对的两个问题是——第一、未来企业如何壮大发展;第二、如何遏止“龙头企业减产而其他企业增产”的情况。
猪业调控,对大家的影响
首先,对于猪企而言,政策风向的变化已开始影响其经营策略。例如牧原股份虽今年继续增产,计划全年出栏7200万-7800万头商品猪,但更注重结构优化,将仔猪销售占比提升至10%-15%,同时通过智能化养殖将成本压降至12.1元/公斤以下;新希望等企业也在加快海外布局,牧原在越南的首个万头猪场已投产,新希望也在东南亚市场探索饲料+养殖的一体化模式,试图通过全球化分散国内周期风险。这些调整背后,正是行业从“规模为王”向“效率优先”的体现,无序扩张的时代正在逐渐落幕。
不过,市场也需警惕政策执行中的不确定性。尽管监管层有意引导产能去化,但部分企业可能因短期盈利仍存而延缓减产,甚至出现“部分企业收缩、其余企业扩张”的分化局面。历史数据显示,当能繁母猪存栏处于4000万头以上时,生猪供应过剩的压力往往需要3-6个月才能逐步释放,而二次育肥的阶段性抬头、出栏体重的反弹,都可能让价格修复的节奏变得曲折。
因此,猪价大幅上涨仍需等待,好消息是未来针对猪企扩张可能将有更多制约因素,例如环保、批地、防疫标准等等,政策可能以引导的方式,支持更多高水平、高质量的猪场发展,谨慎对待新猪场的建设。
对此,今年以来持续的“环保风暴”,以及最新发布的“规模猪场标准”都有所印证。其实对于养猪业来说,相较于增产,去产能的过程更加痛苦,更需要取舍。究竟谁去产能,谁被淘汰,这是一个很难平衡和抉择的问题。期待这一次的座谈会,能给养猪业带来为之一振的“新风”。
总的来说,7月23日的市场异动是政策信号与行业现实碰撞的结果,虽然说我国推崇市场经济,但养猪作为民生产业,科学的调控和引导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养殖户和投资者而言,关注能繁母猪存栏的实际变化、企业出栏节奏的调整,远比猜测“大涨”更有意义。毕竟,当前的猪周期要度过仍需最少数月时间,我们只需要明确,未来扩张一定更加困难,提质增效才是发展主旋律!
【版权声明】来源:猪好多平台。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用药请遵循医嘱,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