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上半年,全国羊出栏量数据正式发布:全国共出栏羊 13280 万只,同比减少 804 万只,降幅达 5.7%。

这一数据不仅是 2021-2025 年五年同期的最低值,更首次跌破 1.4 亿只关口,折射出肉羊产业在周期波动、资源约束、市场调整及国际肉类市场联动等多重因素下的深刻变化。本文将从全国格局到重点省份,深入解析上半年肉羊出栏的 “变” 与 “势”。

                                   全国羊出栏1.32亿只

                         同比减少804万只,创5年新低

从宏观维度看,2025 年上半年全国羊出栏量的下滑,是产业周期、市场需求、成本压力、疫病防控及国际肉类市场联动等多重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01.产业周期

从“扩繁”到“去产能”的必然调整

肉羊养殖具有明显周期性。2021-2023 年,全国羊价处于相对高位,刺激养殖户大范围扩繁,能繁母羊存栏量阶段性攀升。


进入 2024 年下半年,市场供应逐渐充裕,羊价回落压缩养殖利润,部分中小养殖户因抗风险能力弱,选择缩减规模甚至退出行业,最终导致 2025 年上半年出栏量随 “产能去化” 下滑。

02.成本压力

饲草料价格高企挤压利润

2024 年以来,玉米、豆粕等精饲料原料价格虽有波动,但整体仍处历史较高区间;同时,优质粗饲料(如苜蓿、青贮玉米)因种植成本上升,价格同步走高。

肉羊养殖中,饲草料成本占比超 60%,成本高企直接压缩中小养殖户利润,迫使部分主体放缓出栏节奏或减少养殖量。

03.市场需求

肉类消费替代与进口冲击传导至养殖端

受宏观经济环境及肉类消费结构调整影响,餐饮、团膳等羊肉消费场景需求有所收缩,且猪肉、牛肉等替代肉类的价格波动(如 2025 年上半年猪肉价格低位运行),对羊肉消费形成一定分流。

同时,据统计,2025 年上半年,我国累计进口羊肉 21.3 万吨(213032 吨),比去年同期增长 4.7%,进口金额 58.2866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27.6%。

进口羊肉的 “量增价涨”,一方面反映国内中高端羊肉消费需求仍存(进口羊肉多为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优质品种,以肉质细嫩、风味稳定著称);另一方面也对国内肉羊养殖端形成直接市场冲击 —— 部分经销商与屠宰企业转向成本更低或品质更稳定的进口羊肉,进一步抑制了国内肉羊的出栏节奏,成为全国出栏量下滑的重要外部因素。

                                            甘肃羊出栏1239万只

同比增长9.1%,占比9.33%

2025 年上半年,甘肃以 1239.27 万只的出栏量稳居全国第一,同比增长 9.1%,全国占比从 2024 年的 8.88% 提升至 9.33%。甘肃的增长,是 “政策红利 + 资源禀赋 + 产业升级” 的协同结果。

政策端:“全产业链扶持” 激活动能

甘肃省将牛羊产业作为乡村振兴核心抓手,出台《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从品种改良(推广湖羊、小尾寒羊杂交改良)、饲草保障(支持苜蓿等牧草种植、玉米秸秆青贮)到规模养殖(对标准化羊舍建设、能繁母羊养殖给予补贴),构建全环节扶持体系。例如,河西走廊产区通过 “政府补贴 + 企业参与”,年新增标准化羊舍超百万平方米,为规模养殖筑牢基础。

资源端:“农牧结合” 释放比较优势

甘肃兼具草原牧区与农区养殖优势:甘南、祁连山区的天然草场,为藏羊、蒙古羊等地方品种提供生态养殖场景;陇东、河西农区则通过 “粮改饲” 项目,将玉米秸秆转化为优质青贮饲料,保障舍饲肉羊的饲草供应。“牧区繁育 + 农区育肥” 模式,既发挥地方品种适应性,又通过科学育肥将出栏周期缩短 20% 以上。

流通端:加工配套保障 “出栏顺畅”

甘肃加快肉羊屠宰加工园区建设,引进大型屠宰企业并配套冷链物流设施,使养殖端与消费端衔接更高效。以陇东某屠宰园区为例,年屠宰能力达 200 万只,辐射周边 300 公里养殖区域,养殖户 “卖羊难” 问题大幅缓解,出栏节奏更灵活。

宁夏羊出栏496万只

同比增长2.8%,占比3.74%

宁夏上半年出栏 496.50 万只,同比增长 2.8%,全国占比从 2.82% 提升至 3.74%。宁夏的增长,源于 “滩羊品牌 + 产业升级” 的精准发力。

品牌端:“滩羊 IP” 释放市场溢价

宁夏滩羊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 “肉质细嫩、无膻味” 著称。近年来,宁夏通过电商直播(“盐池滩羊” 抖音直播间年销售额超 5 亿元)、冷链物流组网(覆盖全国 300 余城市),让滩羊品牌知名度与市场溢价能力大幅提升 —— 品牌羊售价较普通肉羊高 30% 以上,直接刺激养殖端积极性。

产业端:标准化养殖提升效率

宁夏大力推进滩羊产业标准化:一方面,建设国家级种羊场,开展滩羊本品种选育与提纯复壮,种羊良种率达 95% 以上;另一方面,培育 “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养殖户” 模式,统一供种、饲料、防疫与销售,使散户养殖的 “标准化程度” 从不足 30% 提升至 60%,养殖效率显著提高。

饲草端:本地化保障降低成本波动

宁夏在引黄灌区发展苜蓿等优质牧草种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柠条等耐旱灌木作为粗饲料,通过 “粮改饲” 项目使饲草自给率达 85% 以上。饲草本地化供应,有效缓冲了外部市场价格波动对养殖成本的冲击,为出栏量稳增提供基础。

肉羊产业趋势展望

产业升级与区域协同是破局关键

从 2025 年上半年的数据看,肉羊产业正处于深度调整期,短期出栏量波动是产业转型的 “阵痛”,长期升级趋势不可逆转。

(一)短期:成本、市场与国际联动的多重压力

饲料成本仍将是影响养殖利润的核心因素,养殖户需通过 “发展种草养羊、优化饲料配方” 降低成本;同时,市场需求的恢复与升级,需要养殖、加工、流通端协同发力,通过品牌建设、产品创新(如分割肉、调理品)激活消费。

此外,进口羊肉的量价变化将持续影响国内市场,养殖主体需在 “品种改良、品质提升” 上发力,以应对国际优质羊肉的竞争。

(二)长期:聚焦升级与协同的发展主线

产业升级方面,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将成为主流。未来,大型养殖企业与合作社占比将持续提升,品种改良、疫病防控、信息化管理等技术应用更广泛,“养加销” 一体化全产业链模式将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降低对国际市场波动的敏感度)。

区域协同方面,优势产区将进一步巩固 “领头羊” 地位,通过产业集群建设辐射带动周边;传统养殖区域则需找准定位,或发展特色品种,或承接优势产区产业转移,实现差异化发展。

2025 年上半年的肉羊出栏数据,既是产业周期的阶段性体现,也是产业升级的 “晴雨表”。唯有顺应趋势、破解短板,肉羊产业才能在国内消费升级与国际市场联动的背景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