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对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力度持续加码,环保政策体系不断升级完善。从2017年对小规模养殖场的集中整治,到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强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再到2025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被纳入重点工程,各地同步加大排查与处罚力度,一场席卷全行业的"环保风暴"已然成型。

环保标准的提升无疑是利国利民的举措——既守护了生态环境的底线,又筑牢了食品安全的防线。然而,在这场行业变革中,不同类型的养殖主体承受着差异化的冲击,究竟谁能在大浪淘沙中站稳脚跟,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回溯政策演进轨迹,2017年福建关闭拆除2.33万家生猪养殖场,率先拉开养殖格局重塑的序幕;2025年安徽、福建等地排查约5000家养殖场,多家规模化集团猪企因环保问题受罚,彰显出政策执行的延续性与刚性约束。从整治小规模场到规范规模场,环保政策的重心虽不断调整,却始终锚定"减污降碳、绿色发展"的核心目标。这一过程既推动着行业加速洗牌,也考验着每一个市场参与者的适应能力与转型智慧。

集团公司:短期阵痛后的长期赢家

在环保升级的浪潮中,集团型养殖企业呈现出"短期承压、长期利好"的鲜明特征。截至2025年6月末,20家上市猪企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超900万头,掌控着全国20%以上的母猪产能。其规模庞大、资金充裕、布局广泛的先天优势,为应对环保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这个过程当中,环保的第一把火会从集团公司开始烧起,由于其规模原因,污染一旦发生将造成较大影响。

环保标准的提升意味着集团公司需投入巨额资金引进新型环保设备,对既有场区实施升级改造或新建标准化场区。改造过程中,场区往往需要临时清栏,导致场地利用率阶段性下降,年度出栏量相应减少,短期内难免造成一定经济损失。

然而,集团公司雄厚的资金储备与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使其能够从容应对这些挑战:一方面,充足的资金支持使其可批量采购设备、高效推进改造,显著降低单位成本;另一方面,多场区、广地域的布局使其能够通过动态调整不同场区的生产节奏,最大限度减少对整体出栏量的冲击。

从长远来看,环保升级将加速淘汰行业内的弱势竞争者,集团公司凭借合规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同时,先进的环保设备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不仅能满足政策要求,更能将畜禽粪污转化为有机肥等附加值产品,创造额外收益,形成"环保合规—成本优化—市场扩张"的良性循环。

规模场:在挑战中艰难求生

规模场通常由私人业主或私人联合体运营,虽具备规模适中、经营灵活的特点,但资金储备与抗风险能力远逊于集团公司。环保要求的升级对它们而言,无疑是一场更为严峻的生存考验。

规模场需要在设备更新、人员培训、场区改造等方面进行全面投入,而资金短缺成为最大瓶颈。一旦因环保问题被要求关停整改,全年出栏计划将被彻底打乱,经济损失可能难以承受。与集团公司相比,规模场既缺乏批量采购设备的成本优势,也不具备跨区域调配资源的能力,在环保改造的效率和效果上均存在明显差距。

在这场环保风暴中,部分规模场可能因无力承担改造费用而被市场淘汰;另一部分则可能选择与集团公司合作,成为其产业链中的一环,借助集团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完成改造,但这也意味着经营自主权将受到一定限制。总体而言,规模场在环保升级中面临的生存压力最大,很难成为最终的主导受益者。

但面对如此压力,据新牧网"放养中国行"活动调研显示,已有不少规模场开始探索"抱团取暖"模式——多家规模场联合运营,在公司战略、养殖技术、物资采购、生猪销售等方面形成合力,通过整合资源降低试错成本、提升抗风险能力。面对环保压力,规模场同样应采取类似战略,通过联合增强设备采购议价能力、提升资源调配效率,提前布局环保设施设备,在环保风暴中提升存活概率。

放养(代养)场:被淘汰的风险最高

放养(代养)场以"公司+农户"模式为主,普遍存在规模小、设备简陋、自动化程度低、环保意识薄弱等问题。这类场区在环保升级中几乎处于最不利的位置。

环保标准的提升要求放养场进行设备改造和技术升级,但它们既缺乏足够的资金,也没有专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改造难度极大。同时,场地资源的紧缺也让扩建或重建举步维艰。

虽然部分集团公司为实现轻资产运营,可能会选择与放养场合作,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其改造,但这种合作往往附带严格的条件和限制,放养场更多是被动接受整合,而非主动受益。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大量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放养场将被逐步淘汰。只有极少数具备地理位置优势或与集团公司建立深度合作的放养场,才有可能在环保升级中存活下来,但它们也难以获得产业链主导权,更多是作为基层环节存在。

不过,当前养殖行业已出现新模式探索。据新牧网"放养中国行"走访发现,"共享猪场"等创新模式应运而生——小型散养户或不稳定代养户通过共享模式整合饲料、动保、基建等资源,提升养殖水平与抗风险能力,积极应对市场变化。

未来放养场或散养户或许可借鉴此模式,联合布局环保改造;同时主动与集团企业对接,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借助集团的资源优势保障自身在行业中的生存空间。

结语:行业升级,生存空间需争取

环保升级是畜禽养殖行业迈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从短期看,各类养殖场都面临着环保改造的压力和成本压力;但从长期看,具备资金、技术、管理和资源整合优势的集团公司,将成为这场环保风暴的最大受益者。

集团公司通过环保升级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同时借助资源化利用技术实现绿色发展。规模场与小散户等也需要多方面求变革,发现新出路,为自己博取生存空间。而行业整体环保水平的提升,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更让广大消费者从中受益。这场环保升级,最终将推动畜禽养殖行业迈向更规范、更绿色、更可持续的未来,真正实现"利国利民"的长远目标。

在此,也欢迎各位养殖从业者参与讨论,共同探索环保压力下的行业新出路。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