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生猪行业正在推动“反内卷”,今年以来多次政策出台倡导行业减母猪、控二育、降体重,释放政策积极信号,尤其是全国能繁母猪调减100万头至3950万头,也是自2019年非洲猪瘟后首次在正常周期背景下启动百万级产能削减计划。
此前,随着“反内卷”的不断强化驱动,生猪养殖股和生猪期货出现接连上涨。其中生猪期货主力2601合约,已经连续5个交易日上涨。而资本市场上,资金持续流入生猪养殖板块,一个月内板块涨幅近10%。
“反内卷”政策引导加强
7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召开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议邀请牧原、新希望、正大、德康、双汇、金锣等头部养殖企业和屠宰企业参会。会议中部党组书记、部长韩俊表示,当前生猪产业面临产能阶段性偏高、生产和价格波动风险大等问题,要严格落实产能调控举措,合理淘汰能繁母猪,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减少二次育肥,控制肥猪出栏体重,严控新增产能。
在此之前已有多项“反内卷”政策调控密集出台。
这是国家层面进一步调控生猪产能的最新信号。此前,5月底国家相关部门召开会议协调去产能,叫停二次育肥销售,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已经陆续密集出台调控组合拳。
6月10日,农业农村部召开了“生猪生产调度会”,全国畜牧总站和各省农业农村厅参加。这次会议对各省提出了具体的生猪生产调控目标,主要政策包括:全国能繁母猪调减100万头至3950万头;优化生猪生产,加大弱仔淘汰力度,引导降低出栏体重,国储收储体重要求降至115公斤;加强监测,地方也要将二育等情况纳入监测,每月向农业农村部上报能繁、存栏、均重、二育等情况。这是自2019年非洲猪瘟后首次在正常周期背景下启动百万级产能削减计划。
6月11日,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竞价交易1万吨,这是2025年以来首次真正意义的国产冻猪肉收储,此前5次收储都属于等量轮储,此次承储企业需在8月10日前保质保量完成入库。
上市猪企响应政策
政策执行已有一定成效。
牧原股份率先行动,早在5月底及宣布不对二次育肥客户出售商品猪,而且能繁母猪存栏已经连续两个季度调减,二季度已经减了5.4万头至343万头。
温氏股份相关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公司属于行业内最早公开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的上市猪企,正积极落实国家相关监管单位的政策指导。以生猪均重为例,近几年温氏肉猪均重处于240-250斤左右,降重压力较小。目前公司积极落实政策指导,5月份肉猪均重248斤,6月份降至了246斤。
财联社记者从新希望获悉,4月以来公司及时注意到行业环境变化,响应国家政策的指引,配合相关主管部门稳定生猪产能的具体措施的落地,主动调整发展节奏,也注意控制公司整体的种猪存栏规模。维持头均出栏体重120公斤/头左右,公司在今年6月又向采购客户发出通知,要求明确销售流向,商品猪不得流入二次育肥,禁止开具饲养检疫票,对违规操作的客户将给予暂停竞拍、直至关闭竞拍权的处罚。
某上市猪企高管向财联社记者表示:“目前公司生猪出栏体重也就120多公斤,政策之前曾想今年投产几个闲置场,但现在看来不太可能实现,公司能繁母猪提升主要在于此前没满负荷的场后备逐渐转成能繁增加。”
据农业农村部,6月生猪宰后均重月均90.3公斤,环比下跌0.58%,同比下降2.11%。在政策引导和高温影响下,生猪出栏屠宰均重得到抑制。
目前生猪出栏仍处于前期产能扩张带来的惯性增长趋势中,但依靠拉动产能优势已不存在,多位行业人士认为,养殖成本将成为行业分化的主要因素。
当前行业内部成本差异十分明显,第一梯队中,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和神农集团养殖成本已接近12元/公斤。 但天邦食品、天康生物、华统股份等均超过13元/公斤。
朱增勇进一步表示,生猪产业高质量的发展,在有效控制生产成本的同时,更重要是通过比如种猪的选育,营养配方的改良,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来提升生猪品质。此外大型猪企更应发挥联农带农的责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