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一季度进出口情况,有外媒就近期中美贸易局势进行提问。
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表示,4月9日,中国政府发布《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白皮书以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表明,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是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今年一季度,在美国政府滥施关税的干扰和冲击下,中美双边贸易仍保持增长,进出口规模1.11万亿元,增长4%。
美国以各种借口宣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贸易伙伴滥施关税,这不可避免地对全球包括中美在内的贸易造成负面影响。
美方所谓“对等关税”,颠覆现有国际经贸秩序,将美国利益凌驾于国际社会公利之上,是典型的关税霸凌行为,严重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严重损害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严重冲击全球经济秩序稳定。
贸易战没有赢家,保护主义没有出路。美国政府所作所为已经引起全球普遍反对,中方已经坚决采取反制措施,并将与各方一道继续共同反对美国关税霸凌霸道行为,共同捍卫多边贸易体制和经济全球化。我们敦促美方立即纠正错误做法,按照相互尊重的原则,通过平等对话解决贸易分歧。
海关总署:严格依法实施各项对美反制措施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表示,近期,美国政府滥施关税,不可避免地对全球包括中美在内的贸易造成负面影响。中国第一时间坚决实施必要的反制措施,这不仅是为了维护自身正当权益,也是为了捍卫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公平正义。中国将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各国开展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
王令浚说,海关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立足海关职责,严格依法实施各项对美反制措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加快推进智慧海关建设和国际合作,创新海关监管制度,不断提高监管效能和服务水平,促进企业通关便利,以更优监管、更高安全、更大便利、更严打私的实际成效,推动外贸稳定发展。
海关总署谈出口形势:“天塌不下来”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表示,当前,我国出口确实面临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但是“天塌不下来”。近年来,我国积极构建多元化市场,深化与各方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这不仅赋能了对方发展,也增强了我们自身的韧性。同时,中国内需市场广阔,是重要的大后方。我们将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关税飙至125%,牛肉价格持续上涨41天
过去的2024年,被许多人称作是“牛肉价格的寒冬”,是过去五年来前所未有的低点。
在这一年中,国产牛肉的价格在多个产地甚至跌入“2字头”区间,进口的大量冷冻牛肉也以极低的价格涌入市场,一些进口冷冻牛腿肉的批发价甚至跌破了每公斤20元。
然而进入2025年,牛肉市场开始了一场“翻身仗”。最新数据显示,价格已经不再“躺平”,而是呈现出极大的反弹态势。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025年4月14日,主产省集贸市场活牛价格26.32元/公斤,同比上涨4.6%,环比上涨0.2%,自3月2日起连续上涨44天,累计上涨3.6元,涨幅15.8%;牛肉价格61.71元/公斤,同比下跌4.9%,环比上涨0.3%,自3月2日起震荡上行,累计上涨5.68元,涨幅10.1%。
据悉,这波活牛涨价,目前主要集中在东北、内蒙、河北、河南等北方地区。部分养牛户甚至公开表示:“不给20元一斤,牛不卖!”要知道,在价格最低迷的2024年,15元一斤的价格就已算“高价”。
这种上涨趋势不仅体现在国内现货市场,在进口牛肉领域,价格波动甚至更为剧烈。数据显示,近期进口牛肉价格在一天之内出现多次上涨,最高单日涨幅甚至高达1500元/吨。
据肉交所权威成交数据显示,目前巴西两大牛肉出口企业Marfrig和JBS的件套产品价格出现直线拉升。其中,MF件套价格高达51400元/吨,较前一日上涨了1500元/吨;JBS件套均价达到53200元/吨,一日涨幅为1200元/吨。
那么,牛肉为什么突然涨这么猛?综合来看,背后至少有三大因素叠加发力,推动了这一轮价格快速上行。
1、关税政策调整引发“看涨预期”,进口牛肉骤减抬高整体市场价格
关税博弈的背景下,中国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到125%,政策于4月12日正式生效。而在此之前,就已经有数据显示,美国牛肉对华出口量已从2025年2月的每周2000吨以上骤降至3月下旬的每周不足54吨,近乎“清零”。
美国牛肉曾是中国市场上性价比较高的进口来源之一,占据了相当份额。其大规模退出,在供需结构上形成了缺口。而这个缺口的传导效应十分显著: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南美牛肉供应国迅速成为替代来源,集中采购又推高了这些国家的出口报价,进口成本同步上涨。
更关键的是,这一政策变化激发了市场“价格将持续上涨”的情绪预期,加剧了上游养殖户“压栏惜售”行为,进一步推高了国内市场的供需矛盾。
2、国内牛群数量减少,供应侧收紧成为深层推力
除了进口端的“外部冲击”,价格上涨也来自于过去三年国内牛肉产能的持续缩减。
自2023年以来,受低迷行情和进口牛肉大量涌入的双重打击,国内养殖利润大幅收缩,亏损面一度超过65%。大量中小养殖户退出市场,肉牛产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能繁母牛存栏量同比下降达8%,这意味着基础繁殖产能明显不足,当前育肥牛出栏量锐减。2025年猪肉及杂碎进口减量空间30万吨左右
2024 年,我国猪肉进口量显著下滑,全年累计进口 107 万吨,相比 2023 年下降 30.8%。其中,来自美国的猪肉为 10 万吨,仅占进口总量的 10%。若将猪肉及猪杂碎一并统计,2024 年我国共进口 222 万吨,从美国进口 40 万吨,占比 18%。
2025年2月份,肉类及杂碎进口48万吨,环比降21.3%,同比增1.4%。其中,猪肉进口8万吨,环比降20%,同比增18.8%;禽肉进口3.7万吨,环比增8.8%,同比增63.1%;牛肉进口19万吨,环比降32.1%,同比降15.3%;羊肉进口3.2万吨,环比降14.7%,同比增2.8%。乳制品进口24万吨,环比持平,同比增17.7%;其中奶粉进口9万吨,环比降10.0%,同比降4.8%。
美国作为全球猪肉生产和出口大国,猪肉产业在其农业经济中举足轻重。2024 年,美国猪肉产量达 1200 万吨,出口量为 300 万吨,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颇高。而中国,虽在其整体出口量中占比 3%,却是美国猪杂碎的重要出口目的地。
加征关税后,美国猪肉到岸价高于国内冻肉均价,出现价格倒挂现象。据相关数据,此前美国猪肉到岸均价约 15 元 / 公斤,累计加征 44% 关税后,成本飙升至 20 元 / 公斤以上。同期,国内冻品猪肉主流售价仅为 18.5 元 / 公斤。在市场环境中,价格是影响消费者和进口商决策的关键因素。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高,当美国猪肉价格高于国内冻肉均价时,在品质相近的情况下,消费者会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低的国产猪肉或其他进口来源的猪肉。对于进口商而言,美国猪肉成本增加压缩利润空间,甚至可能导致亏损,他们必然会减少对美国猪肉的进口。
2025年中国生猪产能稳定有增,且随着对美、加等国进口猪肉加征关税以及针对欧盟的反倾销调查案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预计2025年中国进口猪肉数量或将下滑至200万吨左右,年度下降空间在30万吨左右,2025年2季度起进口减量幅度加大。分国别来看,自欧盟进口量会因美加贸易关税影响减量收窄,预计年度下降量或仍在10万吨以上;自美国与加拿大进口总量预计减量空间在20万吨左右。如果其他国别没有进一步贸易政策改变的话, 2025年具有增量替补国别为阿根廷、俄罗斯、比利时、英国、智利等,预计增量空间在10万吨左右。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