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养猪行业的快速发展,猪场为了抓住市场机遇,纷纷扩大规模并引入大量后备猪。然而,随着猪场规模化的推进,如何保持健康的胎次比例,以及如何合理引入后备猪,成为养猪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为了确保猪场持续稳定的生产效率,维持健康的胎次结构至关重要。理想的胎次比例是从后备猪到高胎次母猪逐级递减,确保后备母猪的定期更新和高胎次母猪的适时淘汰。根据行业经验,P2-P6(即二胎到六胎)母猪的比例应保持在70%左右,而高胎次母猪(7-8胎及以上)的比例不应超过10%。
  对于父母代猪场,种群的年更新率应在35-45%之间,而祖代场的更新率应更高。研究表明,母猪生产效率最高的胎次为3-5胎,超过8胎以上的母猪应考虑淘汰。高胎次母猪虽然产仔数较高,但活仔数相对较低,且带仔能力较弱,频繁寄养可能导致疾病传播。
  当前许多猪场的胎次比例不尽合理,尤其是高胎次母猪过多的情况较为普遍。这不仅影响了猪场的生产效率,还可能对猪场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在引入后备母猪时,应先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检疫,确保其健康状态。合格的后备猪进入驯化阶段,适应猪场环境,并尽快成熟。驯化方法多样,通常包括自然感染本场病原或疫苗免疫。当后备猪体重达到150kg以上,并发情3次以上时,方可入群配种。
  后备猪的引入数量也对猪场稳定性产生影响。引入数量较少时,即使后备猪携带异源病原,也不易引发大规模疾病传播;而大量引入时,则需严格控制,避免疾病爆发。
  综上所述,规模化猪场需不断引入后备猪并淘汰老母猪,以维持生产活力。合理的胎次比例和科学的引入策略,对于保持猪场稳定性和提高生产效率至关重要。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