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痢疾:病原、传播因素、诊断及防治措施
猪痢疾是一种由猪痢疾短螺旋体引起的严重粘液出血性肠道疾病,对养猪生产影响巨大,尤其对生长猪群和后备猪群造成高死亡率。临床上净化猪痢疾相对困难,国外有猪场采用净化路线,在中国养猪业主要进行该病的临床损失控制。本文综述猪痢疾的病原、传播因素、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措施,希望对广大从业者有所帮助。
01病 原
猪痢疾短螺旋体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能运动、呈螺旋卷曲状的厌氧细菌,隶属于短螺旋体科。因其厌氧特性,该菌与猪的盲肠和结肠腔及其隐窝中的粘液密切相关,并在这些部位侵害肠细胞。因此,猪只感染后,病变主要局限于盲肠、结肠和直肠。由于缺乏有效的遗传工具,加之基因操作难度较大,目前难以准确鉴定其毒力因子和代谢特征。已知的血清型至少有12种,其中典型的致病因子是猪痢疾短螺旋体。其他短螺旋体也可能与临床痢疾有关。
02传播因素
尽管猪痢疾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且了解甚少,但有几个因素与该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猪痢疾短螺旋体感染的结果可能受年龄、应激、胃酸分泌、感染剂量的差异、饲料以及猪痢疾短螺旋体菌株的毒力等因素的影响。
➤ 传播途径
猪痢疾短螺旋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猪经粪便排出病原体,污染饲料、饮水、环境及用具后,易感猪采食或接触被污染的物质而感染。此外,携带病原体的康复猪和隐性感染猪可长期排毒,成为重要传染源。鼠类、鸟类及人类也可机械性传播该病。在密集饲养条件下,传播速度更快,尤其在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更易暴发流行。
➤ 病原菌环境生存03临床症状
该病通常影响体重在15-70kg(6-18周龄)的猪,但在初次爆发时,所有猪均可表现出临床症状,潜伏期为10-14天,排菌期可长达90天。
急性爆发时,最初可能表现为1-2头猪的突然死亡。仔细检查后,可发现带血的粪便和粘液(图1)。
在接下来的2周内,无论粪便是否带血,猪只均会出现腹泻,粪便多为黄色软便或灰色稀便,并迅速发展为特征性的带血和粘液的腹泻,严重程度各异。感染猪只体重迅速下降,毛发变长,皮肤苍白。发病猪群中感染比例可达50%。体重下降和僵猪现象会导致饲料转化率上升0.6,出栏时间延迟20天。
随着疾病的发展,育肥猪会出现脱水和腹痛症状,并伴有苍白猪只的出现,恢复困难,最终可能需进行安乐死或淘汰。临床表现通常呈周期性,每隔3-4周再次出现。
04综合诊断
通过临床典型的病理变化进行诊断。急性期的典型表现包括大肠肠壁的充血和水肿。结肠黏膜下腺体突出并呈现白色,黏膜通常被粘液和纤维蛋白覆盖,并伴有白斑;结肠内容物松软或呈水状,含有渗出液。
实验室诊断方面,通过细菌的分离培养,从粪便中鉴定出猪痢疾短螺旋体可进行确诊。此外,PCR检测可用于诊断粪便样本,确认猪痢疾的感染。免疫组化方法也可用于诊断,同时经典的组织学染色,如银染色方法,也可用于样品的诊断。
由于猪回肠炎、结肠炎、沙门氏菌病以及其他出血性腹泻疾病的临床症状相似,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在用药选择上,回肠炎与猪痢疾也很相似。
05治疗措施
目前可使用的抗生素主要是泰妙菌素、泰乐菌素、林可霉素、乙酰甲喹等药物,下表为主要抗生素的治疗使用剂量及预防剂量
急性发病期:在猪只急性爆发期,应重点关注并控制死亡率。由于猪只拒绝禁食,需采取肌肉注射方式,甚至全群肌肉注射。治疗过程中,需配合使用止血药物、解热镇痛药物及敏感抗生素进行混合治疗。笔者在处理猪痢疾案例时发现,该病极易产生耐药性,通常需要在乙酰甲喹、林可霉素、泰乐菌素之间轮换使用,以迅速解决猪群死亡率高的问题。待猪群开始进食后,还需配合饮水给药和饲料给药,通常7-10天后,临床病例数量将显著减少或完全消失。
亚临床表现:部分猪痢疾在发病初期症状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腹泻,但血便并非其主要特征。这一阶段是进行饲料给药或饮水给药的最佳时机。此时可使用泰妙菌素进行治疗,一般7-10天后,临床症状即可消失。
06预防与控制
猪痢疾的控制和预防关键在于生产管理。例如,在产房中,病原可能存在于已康复且具有保护性免疫的母猪体内。若未能及时清理粪便,母猪可能通过粪便将病原传染给新生仔猪。猪栏的密度、猪群的流转、圈舍的清洁与消毒、老鼠等有害媒介的控制、饲料配方的合理性与品控稳定性等因素,都是预防和控制猪痢疾的重要环节。
➤ 控制措施全进全出是控制猪痢疾的重要因素之一。该措施能确保圈舍的彻底清洁和消毒,并维持干燥环境。
混群同样是影响猪痢疾传播的重要因素。断奶仔猪的混群、保育至育肥阶段的混群、后备与经产母猪的混群,都可能促使猪痢疾扩散。因此,在猪群流转过程中,减少混群是控制此疾病的重要手段。同时,在混群时使用合适的敏感抗生素,可进行部分预防。
保持圈舍清洁并定期消毒。确保圈舍干净,空栏后对猪舍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猪痢疾病原对酸碱环境的抵抗力较弱,目前常用的消毒剂均能有效杀灭猪痢疾病原。此外,为保持圈舍干燥,可使用石灰进行细菌杀灭。
制定有效的灭鼠计划。确保饲料供应干净且稳定,采用合理的饲料配方。饲料配方应降低猪群的腹泻概率。饲料的突变可能导致猪痢疾发生,因此在换料过程中,需保持饲料的平稳过渡,防止突然换料引起的应激。在育肥阶段,应避免突然断料,确保饲料的持续供应。
重视引种风险。在引种前,应确保供种场无猪痢疾病史,以维持引种后猪痢疾的稳定控制。07总 结猪痢疾是一种严重阻碍生长育肥猪健康的重要疾病。尽管在临床上可以通过药物进行治疗和预防,但要彻底净化猪痢疾却相当困难。本文综述了猪痢疾的病原、病原在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诊断方法、临床症状、治疗措施以及预防和控制策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