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常见疾病的综合解析:流行特征、诊断要点与防控核心
一、病毒性常见疾病:高传染性与免疫依赖性
病毒性疾病因传播速度快、防控成本高,是规模化与散户猪场共同面临的核心威胁,其中以非洲猪瘟(ASF)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 、猪圆环病毒2型(PCV2) 最为典型 。
1. 非洲猪瘟(ASF)
- 流行特征:无疫苗可防,接触传播(病猪、污染物、软蜱)为主,所有日龄猪均易感,死亡率达100%;近年呈“点状散发”,散户因生物安全薄弱更易中招 。
- 诊断要点:急性型表现为体温骤升(41 - 42℃)、皮肤发紫(耳尖、腹部)、口鼻流血;确诊需依赖胶体金试纸条(快速筛查)或PCR检测(精准鉴定) 。
- 防控核心:阻断传播链是关键,散户重点做好“禁止外购不明猪肉”“场外车辆/人员消毒”;规模场需建立“隔离区 - 生产区 - 生活区”三级物理屏障 。
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蓝耳病)
- 流行特征:病毒易变异,分高致病性(高热、高死亡率)与经典型(繁殖障碍为主);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仔猪(尤其是2 - 4周龄)死亡率最高 。
- 诊断要点:母猪表现为流产、产死胎;仔猪出现呼吸困难、眼睑水肿、耳尖发紫;结合抗体检测(ELISA)与病毒测序可区分毒株类型 。
- 防控核心:规模化场采用“匹配毒株疫苗免疫 + 仔猪早期断奶”;散户避免盲目引种,引种后隔离观察21天,发病后优先对症治疗(如退烧、防继发感染) 。
3. 猪圆环病毒2型(PCV2)
- 流行特征:单独感染症状轻,常与PRRSV、支原体等混合感染,诱发“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3 - 12周龄仔猪易感 。
- 诊断要点:病猪消瘦、呼吸困难、皮肤苍白,剖检可见淋巴结肿大(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肺脏间质增宽 。
- 防控核心:仔猪14日龄免疫PCV2疫苗;加强饲养管理,避免密度过高、温差过大,减少应激诱发因素 。
二、细菌性常见疾病:环境关联性与耐药性风险
细菌性疾病多为“条件性致病”,环境脏乱、应激(如断奶、转群)时易暴发,常见有猪链球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 、仔猪黄白痢 ,且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 。
1. 猪链球菌病
- 流行特征:病原为猪链球菌,通过伤口(如打架咬伤)、呼吸道传播;保育猪(4 - 8周龄)高发,可分为败血症型、脑膜炎型、关节炎型 。
- 诊断要点:败血症型表现为突发高热、倒地抽搐;脑膜炎型出现神经症状(转圈、划水);关节型则关节肿胀、跛行;镜检可发现链状排列的革兰氏阳性球菌 。
- 防控核心:定期消毒(重点清理猪舍尖锐异物,减少伤口);发病后及时用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类,需先做药敏试验,避免耐药),同时做好人员防护(可感染人) 。
2. 副猪嗜血杆菌病
- 流行特征:常继发于PRRS、PCV2感染后,俗称“格拉瑟氏病”;通过呼吸道传播,5 - 8周龄仔猪最易感,养殖密度高、通风差的猪场高发 。
- 诊断要点:病猪发热、呼吸困难、关节肿大,剖检可见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三炎”症状),胸腔积液呈淡黄色 。
- 防控核心:改善通风条件,降低养殖密度;仔猪断奶后投喂预防性抗生素(如氟苯尼考,按推荐剂量使用),或免疫匹配血清型疫苗 。
3. 仔猪黄白痢
- 流行特征:病原为致病性大肠杆菌,黄痢多见于1 - 7日龄仔猪(高死亡率),白痢多见于10 - 30日龄仔猪(死亡率低但影响生长);通过消化道传播,潮湿、卫生差的产房易流行 。
- 诊断要点:黄痢粪便呈黄色糊状,白痢为白色浆状,均有腥臭味;结合产房环境与发病日龄可初步判断 。
- 防控核心:产房“产前彻底消毒 + 产后每日清洁”;母猪产前2周免疫大肠杆菌疫苗,仔猪出生后口服益生菌(如枯草芽孢杆菌),发病后用庆大霉素等肠道吸收少的抗生素 。
三、寄生虫性常见疾病:隐蔽性与生产性能损耗
寄生虫病虽死亡率低,但会长期消耗猪体营养,导致生长迟缓、饲料报酬下降,常见有猪蛔虫病 、猪疥螨病 、球虫病 ,散户因驱虫意识薄弱更易忽视 。
1. 猪蛔虫病
- 流行特征:病原为猪蛔虫,3 - 6月龄仔猪易感;虫卵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土壤传播,虫卵在环境中可存活数年 。
- 诊断要点:病猪消瘦、被毛粗乱,严重时出现咳嗽(幼虫移行至肺脏)、腹痛;粪便镜检可发现椭圆形虫卵 。
- 防控核心:每年春秋两季全群驱虫(仔猪60日龄、120日龄各1次);选用阿苯达唑 + 伊维菌素复方驱虫药,同时清理粪便、堆积发酵(杀灭虫卵) 。
2. 猪疥螨病
- 流行特征:病原为猪疥螨,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冬季高发(猪舍密闭、湿度大),所有日龄猪均可感染,以仔猪症状最严重 。
- 诊断要点:病猪剧烈瘙痒,频繁蹭墙、蹭栏,皮肤出现红斑、结痂,从耳后、颈部逐渐蔓延至全身 。
- 防控核心:引种时严格检疫(隔离观察皮肤状况);全群驱虫(外用双甲脒溶液喷洒,或内服阿维菌素),间隔7 - 10天重复1次(杀灭虫卵孵化的幼虫) 。
3. 猪球虫病
- 流行特征:病原为艾美耳球虫,主要感染7 - 14日龄仔猪;通过粪便传播,产房卫生差、潮湿时易暴发,常被误诊为“仔猪黄白痢” 。
- 诊断要点:病猪腹泻,粪便呈黄色、糊状或水样,内含未消化乳凝块,无腥臭味;粪便涂片可见球虫卵囊 。
- 防控核心:产房铺垫干燥清洁垫料,及时清理仔猪粪便;仔猪出生后3 - 5日龄口服妥曲珠利溶液,可有效预防 。
四、综合防控核心原则
1. 预防优先:病毒性疾病以“免疫 + 生物安全”为核心,细菌性与寄生虫病侧重“环境管理 + 定期驱虫/保健”,散户需聚焦“低成本基础防控”(如消毒、引种检疫) 。
2. 精准诊断:避免“盲目用药”,通过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结合快速检测(试纸条、镜检)确诊,尤其病毒性疾病(如ASF)需精准鉴定,避免误判 。
3. 全链管控:从引种、饲养、消毒到粪污处理全流程把控,减少病原传入与扩散风险,同时关注“人 - 猪 - 环境”联动,降低疫病发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