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秋季疾病预防:核心风险与实操方案
秋季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可达10-15℃),且雨水增多、湿度升高,叠加猪群应激(如转群、换料),易诱发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及寄生虫病,需从“环境调控、生物安全、免疫保健、饲养管理”四维度精准防控。
一、秋季高发疾病及核心诱因
1. 呼吸道疾病: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支原体肺炎为主。
- 诱因:昼夜温差大导致猪呼吸道黏膜抵抗力下降,舍内通风不足(为保温关闭门窗)引发氨气、粉尘蓄积,刺激呼吸道,加速病原传播。
2. 消化道疾病:仔猪黄白痢、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病高发。
- 诱因:秋季潮湿环境利于大肠杆菌、病毒滋生,仔猪(尤其是断奶仔猪)肠道功能弱,易因环境应激出现肠道菌群失衡。
3. 寄生虫病:猪蛔虫、疥螨、球虫感染率上升。
- 诱因:秋季气温(20-25℃)适宜寄生虫卵孵化,舍内潮湿为疥螨繁殖提供条件,且散户秋季驱虫意识薄弱。
二、分模块预防实操方案
(一)环境调控:聚焦“控温+降湿+通风”平衡
1. 精准控温:
- 仔猪舍:1-7日龄保持32-35℃,2-4周龄28-32℃,通过地暖、保温灯加热,避免昼夜温差超5℃;
- 育肥猪舍/母猪舍:维持18-22℃,夜间在舍内加装防风帘,白天温度高时开窗通风,防止“保温过度”。
2. 降低湿度:
- 及时清理粪污,避免积水;产房、保育舍铺垫干燥锯末/稻壳,每周更换1次;
- 中午通风时开启排风扇(每次30-60分钟),或使用除湿机(规模化场),将舍内湿度控制在60%-70%。
3. 科学通风:
- 采用“错峰通风”:上午10点-下午3点(气温较高时)开窗或开启负压通风,每次通风1-2小时,避免冷风直吹猪群;
- 散户猪场可在窗户加装纱网,防止野鸟、飞虫进入,同时减少粉尘进入。
(二)生物安全:强化“外防传入+内防扩散”
1. 外部传入管控:
- 引种:禁止从疫区引种,新购仔猪需隔离观察21天,期间用PCR检测非洲猪瘟、蓝耳病,阴性后方可混群;
- 人员/车辆:进场人员需换衣、换鞋、消毒(手部用免洗消毒液,鞋底踩消毒垫),运料车、卖猪车需在场外指定区域消毒(轮胎+车身喷洒复合醛类消毒剂)。
2. 内部消毒优化:
- 每周全舍消毒1次,选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环境消毒)+ 戊二醛癸甲溴铵(设备/食槽消毒)”交替使用,避免病原耐药;
- 产房“产前1周彻底消毒+产后每日清洁”,仔猪断脐、剪牙时用碘伏消毒伤口,防止链球菌感染。
(三)免疫与保健:针对性增强抵抗力
1. 免疫程序调整:
- 秋季来临前1-2周,完成猪瘟、蓝耳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免疫(尤其是仔猪、后备母猪);
- 母猪产前2周免疫大肠杆菌疫苗,降低仔猪黄白痢发生率。
2. 群体保健:
- 仔猪:断奶后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如枯草芽孢杆菌)+ 黄芪多糖,连用7-10天,增强肠道功能与免疫力;
- 育肥猪/母猪:每月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维生素C,缓解环境应激;细菌性疾病高发期(如连绵雨天),饲料中添加敏感抗生素(如氟苯尼考,按推荐剂量使用,连用5天)。
3. 驱虫管理:
- 全群驱虫1次,选用“阿苯达唑+伊维菌素”复方驱虫药(拌料饲喂),仔猪60日龄、育肥猪120日龄各追加1次;
- 驱虫后及时清理粪污,堆积发酵(高温杀灭虫卵),防止二次感染。
(四)饲养管理:减少应激+精准饲喂
1. 减少应激因素:
- 避免在秋季转群、换料(若必须操作,需逐步过渡:换料时新旧料按3:7、5:5、7:3比例混合,连用3天);
- 仔猪断奶后保持原圈饲养1-2周,再转入保育舍,降低环境适应应激。
2. 优化饲料营养:
- 秋季增加饲料中能量饲料比例(如玉米添加量提高5%-10%),帮助猪群御寒;
- 确保饲料新鲜,避免因潮湿导致饲料霉变(可添加脱霉剂,如蒙脱石),防止霉菌毒素中毒。
3. 早期监测预警:
- 每日观察猪群采食、饮水、精神状态,重点关注咳嗽、腹泻、皮肤发紫等异常症状;
- 发现病猪立即隔离,疑似病毒性疾病(如蓝耳病)需及时送检,避免盲目用药延误防控。
三、散户猪场低成本预防重点
- 消毒:选用“生石灰(墙面/地面消毒,成本低)+ 食醋熏蒸(舍内空气消毒,10㎡用500ml食醋,加热熏蒸)”,降低成本;
- 保温:利用废弃塑料膜封闭猪舍窗户,仔猪用纸箱+保温灯搭建“临时保温区”;
- 保健:收集大蒜、生姜切碎拌料(每头猪每日5-10g),增强抵抗力,减少抗生素使用。
秋季疾病预防的核心是“提前干预”,通过环境、生物安全、保健的协同管控,可将疫病发生率降低60%以上,同时减少治疗成本,保障养殖效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