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管理痛点:弱猪掉队的主要诱因与分析
一、仔猪先天因素
猪场生产中,出生体重低于 1.2 公斤的仔猪本身属于弱仔范畴,这类仔猪在哺乳阶段的乳头竞争中天然处于劣势 —— 由于体质较弱、活力不足,往往难以抢占到母猪乳汁分泌量充足的前侧乳头,只能被迫吸食乳汁较少的后侧乳头,甚至无法及时吃到母乳。
若此时未能及时对其采取人工辅助措施(如通过调栏将弱仔转移至泌乳能力强且母性好的母猪群体中,或人工帮助弱仔固定到优质乳头位置吃奶),会导致弱仔从出生初期就无法获得充足的营养供给,进而在生长发育的 “起跑线” 上就落后于正常体重仔猪,后续极易出现生长缓慢、体质更弱的情况,最终成为掉队的弱猪。
二、仔猪被动过早断奶
在产房养殖过程中,若母猪感染疾病(如乳房炎、子宫内膜炎等),可能引发泌乳功能异常,甚至出现无乳的情况。此时,为避免患病母猪通过乳汁或接触传播病原,降低仔猪感染疾病的风险,养殖场往往会选择在仔猪未达到正常哺乳期(通常为 21-28 天)时提前断奶。
但提前断奶会导致仔猪无法持续从母乳中获取充足的营养(如免疫球蛋白、蛋白质、能量等),且过早脱离母乳环境后,仔猪自身消化系统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难以快速适应固体饲料,最终造成产房仔猪断奶时的体重远低于正常标准,成为易掉队的弱猪。
三、仔猪发生疾病
在猪场养殖的产房与保育阶段,多种因素可能导致猪只生长速度偏慢,具体包括:
产房仔猪和保育猪易因疾病(如致病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感染等)或换料适应不良(如从母乳过渡到固体饲料时,肠道难以适应新饲料的成分与质地)引发腹泻。腹泻会导致猪只营养吸收受阻,甚至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直接影响生长发育;保育猪还常受呼吸道疾病困扰(如支原体肺炎、传染性胸膜肺炎等),此类疾病会影响猪只呼吸功能,降低机体氧气供应与代谢效率,进而抑制生长;若保育猪早期感染回肠炎(由胞内劳森菌引起),会破坏肠道黏膜完整性,导致消化吸收功能异常,同样会造成生长速度放缓,使猪只逐渐落后于正常生长水平。。
四、仔猪分栏原因
在猪场日常管理中,若未按照养殖规范要求,对猪群(尤其是保育期、育肥期猪只)进行科学分栏 —— 即未将体质强弱、体型大小、性别不同的猪只分别置于不同栏舍饲养,会直接导致同一栏内猪只生长竞争失衡。
体型大、体质强的猪只在采食时会占据优势,优先获取充足饲料,生长速度更快;而体型小、体质弱的猪只则容易被排挤,无法正常采食,长期处于营养摄入不足的状态。这种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的恶性循环,会使猪群整体生长速度参差不齐,均匀度大幅下降,最终导致体质较弱的猪只逐渐跟不上正常生长节奏,成为掉队的弱猪。
五、仔猪饲养管理不善
在猪场养殖过程中,以下三类常见问题易导致部分猪只生长缓慢:
一是驱虫工作未及时开展或驱虫不彻底 —— 若猪只体内外寄生虫(如蛔虫、疥螨等)未得到及时清除,会持续掠夺猪只摄入的营养,同时可能引发肠道损伤、皮肤瘙痒等问题,导致猪只能量消耗增加、营养吸收受阻,进而影响生长;二是病猪个体治疗措施不到位 —— 当猪只出现疾病症状(如轻微呼吸道症状、慢性消化道问题等)时,若未及时发现、诊断,或治疗方案不规范、疗程不足,会导致疾病长期消耗猪只体质,即使病情好转也易留下生长发育迟缓的后遗症;三是饲养环境条件较差 —— 如圈舍通风不良导致氨气等有害气体浓度过高、温湿度控制不当(夏季高温闷热、冬季寒冷潮湿)、清洁消毒不及时造成环境脏乱等,都会使猪只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降低饲料转化率与代谢效率,最终造成生长速度放缓,
六、仔猪应激
猪场生产管理过程中,多种日常操作或环境变化都可能对猪只造成应激,进而干扰其正常生长节奏,具体包括:
运输环节(如仔猪从产房转移至保育舍、育肥猪转群运输)中,环境颠簸、空间受限、温度变化等易让猪只产生应激;日常驱赶(如转栏、清扫时的驱赶)动作若过于粗暴,或调栏、并栏(不同群体猪只混养)导致猪群重新建立群体秩序,易引发猪只争斗、紧张等应激反应;饲料更换(如从保育料过渡到育肥料、更换饲料品牌或配方)时,若未遵循循序渐进的过渡原则,猪只肠道难以快速适应新饲料的营养成分与适口性,也会形成应激。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猪只生理状态紊乱,出现采食量下降、消化吸收效率降低、能量消耗增加等问题,最终干扰其正常生长进程,甚至造成短期生长停滞。
对于因上述各类原因形成的弱猪、掉队猪,猪场在实际处理中,通常采用以下两种典型方式,二者各有特点与潜在问题:
第一种方式是 “混群续养”,即待本批次猪只正常转群(如从保育舍转至育肥舍)后,将剩余的尾猪(即弱猪、掉队猪)混入下一批次的猪群中继续饲养。这种做法虽能减少因直接淘汰造成的猪只数量损失,一定程度降低短期经济损耗,但明显违背了猪场 “全进全出” 的核心生物安全理念 —— 不同批次的猪只混养,可能导致病原在不同群体间交叉传播,增加整体猪群感染疾病的风险,给后续养殖管理带来隐患。第二种方式是 “严格淘汰”,即严格遵循 “全进全出” 的流水线式生产模式,对于未达到预设生产指标(如体重、生长速度等)的弱猪,直接进行淘汰处理。该方式虽能有效避免不同批次猪只混养的生物安全风险,减少疾病传播可能,且操作流程相对简便,但会直接造成猪只数量减少,尤其当弱猪、掉队猪占比较高时,会给猪场的整体经济效益带来不小的损失。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