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防控重点---口蹄疫
在秋季猪场的疫病防控清单上,口蹄疫始终高居榜首,是每一位养猪人必须严阵以待的“头号威胁”。它是一种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侵害猪、牛、羊等偶蹄动物的烈性传染病。一旦传入猪场,其带来的将不仅是短暂的临床痛苦,更可能是一场毁灭性的打击,甚至导致一个猪场的“社会性死亡”。在秋季这个关键时期,对口蹄疫的任何忽视与懈怠,都可能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
一、病毒特性:认识这个“冷酷的杀手”
要理解其危害,首先需了解其特性。口蹄疫病毒具有以下几个令人望而生畏的特点:
1.极强的环境抵抗力:病毒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力惊人,尤其在低温、潮湿的条件下存活时间更长。秋季的低温与多雨,恰好为病毒在土壤、粪便、器具和饲料上长期存活提供了绝佳的“温床”。
2.高度的传染性:病毒可通过空气、接触、污染物等多种途径远距离传播。病猪的水疱液、唾液、乳汁、尿液和粪便中都含有大量病毒,极微量的病毒就足以引发感染。
3.多样的传播途径:人员(鞋底)、车辆、饲料、鸟类、老鼠等均可成为机械传播媒介,防不胜防。
二、秋季高发:为何此时风险倍增?
秋季独特的气候和生产活动,为口蹄疫的爆发创造了“天时地利”。
1.气候的“神助攻”:秋季昼夜温差大,猪群易受应激,导致免疫力下降。同时,低温湿润的环境极大地延长了病毒在户外的存活时间,使得环境中的病毒载量持续处于高位,感染风险呈指数级增加。
2.生产活动的“催化剂”:秋季是猪只调运、引种、育肥猪出栏的相对旺季。频繁的人员流动和车辆往来,极大地增加了病毒传入猪场的概率。一次不经意的接触,就可能将病毒带入生产区。
3.免疫保护的“窗口期”:如果疫苗免疫程序不科学或抗体水平不齐,猪群就无法建立起有效的免疫屏障,在病毒来袭时不堪一击。
三、不容忽视的三大核心危害
口蹄疫的危害远不止于“口蹄”起疱,其造成的损失是全方位、深层次的。
1.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
生长停滞与掉膘:患病猪只因口腔疼痛无法采食,蹄部破损无法站立,导致严重掉膘,生长停滞,料肉比急剧升高。
继发感染与死亡:蹄壳脱落可能导致严重继发感染,甚至败血症死亡。对哺乳仔猪,病毒会侵袭心肌,引发“虎斑心”,造成高达80%以上的急性死亡率,这是最令人痛心的损失。
2.惨重的间接与长远损失:
生产性能长期受损:即便猪只耐过康复,其生产性能也将大打折扣。种猪可能丧失种用价值;肥猪成为“僵猪”,出栏时间大幅推迟,饲养成本激增。
漫长的恢复期与持续的排毒:康复猪只可长期带毒排毒,成为猪场内部的“定时炸弹”,使得疫情难以彻底清除。
3.致命的政策与市场风险:
国家强制扑杀:根据我国《动物防疫法》,一旦确诊发生口蹄疫,当地政府必须对疫点内的病畜及同群畜进行强制扑杀和无害化处理。这意味着整栋、整场甚至周边猪场的猪只都可能被扑杀,这是最毁灭性的打击。
流通封锁与品牌崩塌:疫区将立即被封锁,猪只及产品禁止调运,猪场生产经营陷入停滞。同时,一个发生过口蹄疫的猪场,其品牌信誉和市场竞争力将遭受重创,甚至难以恢复。
四、构建坚不可摧的“金三角”防线
面对如此严峻的威胁,猪场必须建立起一套立体的、无死角的防控体系。
1.疫苗免疫——最核心的“防火墙”
科学免疫程序:制定并严格执行符合本场情况的免疫程序。通常对种猪每年普免3-4次,后备猪在配种前免疫2次,商品猪在60-70日龄进行首免,1个月后加强免疫一次。
保证免疫效果:选择与流行毒株匹配的优质疫苗,确保注射剂量和操作规范,并定期进行抗体监测,评估免疫效果。
2.铜墙铁壁式的生物安全
严格封场与消毒:在秋季高风险期,尽可能封场管理。对所有进场人员、车辆、物资执行最严格的隔离、淋浴和消毒程序。重点关注售猪环节,使用专用转猪台,并实行“单向流动”。
环境控制:保持场区环境干燥、清洁,定期进行全场大消毒,特别是对粪污通道、出猪台等高风险区域。
3.精细化的饲养管理
减少应激:保证猪群营养,在天气突变等强应激时期,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维生素C等,提升猪群非特异性免疫力。
全进全出:严格执行“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避免不同日龄猪只混养,减少交叉感染机会。
结语
在秋季猪场的管理天平上,口蹄疫防控是那个拥有“一票否决权”的砝码。它不是一个可以权衡利弊的技术选项,而是一条必须死守的管理底线和生存法则。任何在疫苗、消毒或引种上的侥幸与妥协,都是在为一场潜在的灾难铺设道路。养猪人必须以最高的警惕、最严的标准、最硬的执行,将口蹄疫坚决地阻挡在猪场大门之外。因为这不仅关乎一时的盈亏,更关乎猪场的生死存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