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阶段的饲料过渡要点
保育阶段的饲料过渡是养猪生产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仔猪的生长发育、健康水平和整个养殖周期的经济效益。这个阶段的核心挑战是减少应激,因为仔猪同时面临着断奶(心理、营养应激)、环境变化、母源抗体消失等多重压力。
以下是保育阶段饲料过渡的核心要点,分为原则、方法、实操细节和常见问题应对几个部分。
一、核心原则
1. 渐进性原则:所有饲料转换都必须循序渐进,不可突然更换。给肠道微生物和消化酶系统足够的适应时间。
2. 低抗原、高消化率原则:保育料,尤其是前期料,应选择低蛋白(但氨基酸平衡)、低过敏原(如使用膨化谷物、去皮豆粕或发酵豆粕、血浆蛋白粉等)、高消化率的原料。
3. 适口性原则:饲料要香甜可口,刺激仔猪采食。断奶后尽快采食是成功过渡的第一步。
4. 清洁卫生原则:保证料槽和饮水的清洁,避免霉变和细菌污染,预防腹泻。
二、饲料过渡的具体方法:“金字塔”过渡法
这是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即在换料时,将新旧饲料按一定比例混合,逐步增加新料比例,减少旧料比例。
通常分为四个阶段,整个过程持续5-7天:
第1-2天: 旧料75% + 新料25%
第3-4天: 旧料50% + 新料50%
第5天: 旧料25% + 新料75%
第6天及以后: 新料100%
注意:这个时间表是指导性的,实际操作中应根据猪群的具体情况(采食量、粪便形态) 进行微调。如果猪群出现轻微腹泻,应暂停增加新料比例,甚至退回上一阶段。
三、不同阶段饲料的衔接要点
保育期的饲料过渡通常不是一次,而是伴随着饲料配方的升级,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 教槽料 → 保育前期料(断奶初期)
时间:断奶后至体重约10-12公斤。
要点:
延续性:保育前期料应尽可能在原料和风味上与教槽料接近,以减少排斥。
少喂勤添:断奶后头3-5天,要严格控制喂料量,实行“少喂勤添”,每天喂5-6次,避免仔猪因饥饿后过度采食而引起消化紊乱。
关注饮水:确保饮水充足、清洁、可口,可在饮水中添加电解质、维生素和益生菌,缓解应激。
2. 保育前期料 → 保育后期料
时间:体重约12公斤至转群(通常25-30公斤)。
要点:
此时仔猪消化系统已较为健全,可以消化成本更低的饲料。
同样使用“金字塔法”进行过渡。
此阶段目标是促进骨骼生长和肌肉沉积,饲料营养浓度可以适当调整。
3. 保育后期料 → 生长育肥前期料
时间:保育结束转群后。
要点:
转群本身也是一种应激,因此不建议在转群当天同时换料。
最好在转群前完成保育料的过渡,或者转群后稳定3-5天再开始向生长料过渡。
四、关键实操细节与管理
1. 料槽管理:
保持清洁:每天清理料槽,清除剩料和霉变饲料。
检查投料:每次投料前,检查料槽中是否有剩料,并根据剩料情况决定下次投料量,做到“不积压、不空槽”。
2. 饮水管理:
水比料更重要!检查水压和水量,确保乳头式饮水器有足够的水流(每分钟至少0.5升)。
断奶后教仔猪使用饮水器。
3. 环境控制:
提供适宜的温度(断奶初期28-30℃,随后每周降低1-2℃)、湿度和良好的通风,减少环境应激。
4. 健康监测:
每天观察粪便:理想的粪便是成形的软条状。出现糊状或水样腹泻,应立即检查饲料过渡是否太快,并采取治疗措施。
观察采食行为和精神状态。
五、常见问题与对策
问题一:断奶后腹泻
原因:换料过快、采食过量、饲料消化率低、水源不洁、环境温差大。
对策:暂停换料或退回上一阶段;实行“控料不限水”;在饮水中添加口服补液盐、酸化剂、益生菌;严重时需药物治疗并咨询兽医。
问题二:采食量低,掉膘
原因:饲料适口性差、应激过大、环境不适、疾病潜伏。
对策:检查饲料新鲜度;使用湿拌料(用水将饲料拌湿)或粥料在断奶初期诱食;提高舍温;检查猪群健康状况。
问题三:生长不均匀
原因:竞争性采食导致弱者吃不到料。
对策:提供足够的采食位;及时分群,将弱小猪只挑出单独护理,提供更好的饲料和更长的过渡时间。
总结
保育阶段的饲料过渡是一项精细化管理的工作,其成功与否取决于对 “渐进” 二字的把握。通过科学的过渡方法、优质的饲料选择、精细的日常管理和密切的猪群观察,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应激,保障仔猪平稳度过这一关键时期,为后续的生长育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口诀记忆: 过渡要渐进,少喂又勤添,粪便勤观察,饮水保安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