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生物安全要点
猪场冬季生物安全是全年防控的重中之重。冬季低温、潮湿、通风不良等条件,非常有利于病毒(如非洲猪瘟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口蹄疫病毒等)的存活和传播,同时猪群应激大、抵抗力下降,极易发生疫情。
以下是猪场冬季生物安全的核心要点,可以概括为 “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环境控制,人员管理” 四大方面:
一、 外防输入:筑起坚固的“防火墙”
冬季外部环境病毒载量高,必须严防死守,将所有可能带入病原的风险挡在猪场之外。
1. 车辆管理(重中之重)
· 运猪车/饲料车:必须经过严格的清洗、消毒、烘干和检测(ASFv检测)。设立场外中转台或专用装猪台,确保外部车辆绝不靠近生产区。司机严禁下车。
· 物资运输车:所有进场物资的车辆需在场外进行彻底消毒。
2. 物资入场管理
· 饲料:关注饲料来源安全,建议场外中转,并对饲料包装表面进行消毒。有条件可进行高温制粒。
· 兽药/疫苗: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流程。可采用臭氧、甲醛熏蒸或消毒液擦拭外包裝。去除所有外层包装,仅保留内包装入场。
· 食材/生活物资:设置场外物资消毒间,所有物品均需经过臭氧或熏蒸消毒,并静置24小时以上方可入场。
· 快递/邮件:原则上禁止入场,如必需,需在场外进行彻底消毒并静置。
3. 引种与精液管理
· 引种:冬季尽量避免引种。如必须引种,需来自阴性的核心场,并执行严格的隔离检疫(至少4周),并进行病原检测。
· 精液:确保供精单位有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和检测报告。
二、 内防扩散:切断场内传播链
一旦有病原侵入,核心是将其控制在最小范围,防止在全场暴发。
1. 人员管理
· 隔离与洗消:严格执行人员进场隔离制度(至少48小时)。进入生产区前,必须经过“洗澡-更衣-换鞋”流程。严禁串舍。
· 操作规范:不同单元(尤其是产房、保育舍)的工具、设备严格分开,禁止交叉使用。
· 健康监测:员工出现腹泻、发烧等症状,立即调离生产区并就医,防止人畜共患病传播。
2. 猪群管理
· 全进全出:坚决执行“全进全出”管理制度,对空栏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干燥和空置,这是切断垂直传播的关键。
· 巡栏与监测:加强日常巡栏,密切关注猪群采食、饮水、精神状况和粪便。发现异常猪只,立即隔离、采样送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置”。
· 降低应激:冬季避免突然的换料、转群等操作,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等抗应激药物,提高猪群非特异性免疫力。
3. 病死猪及粪污处理
· 死猪处理:使用专用、密闭的转运工具,及时无害化处理(化制、深埋等)。处理过程要防止滴漏和污染环境。处理人员和工具必须严格消毒。
· 粪污管理:确保排污系统畅通,防止结冰堵塞。粪污堆积发酵处理,杀灭病原。
三、 环境控制:创造不利于病原生存的环境
冬季环境控制的矛盾在于保温与通风、干燥与消毒。
1. 通风与保温的平衡
· 核心矛盾:密闭保温导致氨气、粉尘、湿度飙升,极易诱发呼吸道疾病;过度通风则导致仔猪腹泻和能量损耗。
· 解决方案:
· 使用最小通风模式,通过定时器控制风机,保证基本换气。
· 优先保证产房和保育舍的温度稳定,使用地暖、保温灯等局部加热设备。
· 安装通风管、吊顶等,避免贼风直吹猪群。
2. 消毒工作升级
· 挑战:低温会使大多数消毒剂的效力大幅下降,冰点以下甚至无法进行带猪消毒。
· 解决方案:
· 选择低温消毒剂:如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等,在低温下仍能保持较好活性。严格按照说明书浓度使用,可适当提高浓度。
· 使用温水稀释:用温水(特别是井水)配制消毒液,能显著提高消毒效果。
· 重点区域消毒:
· 出入口:消毒池内添加工业盐或防冻剂,防止结冰,确保消毒液有效。
· 场内道路、装猪台:定期使用火碱等强效消毒剂进行硬化地面消毒。
· 舍内带猪消毒:在天气相对暖和的午间进行,提高舍温,加快地面干燥,防止湿冷应激。
3. 防鼠、防鸟、防虫
· 冬季老鼠、鸟类会向温暖的猪舍内聚集,它们是重要的病原传播媒介。
· 封堵舍内所有孔洞,及时清理撒落的饲料,定期投放鼠药、设置防鸟网。
四、 重点疫病针对性防控
· 非洲猪瘟(ASF):严格执行以上所有要点,特别是车辆、人员和物资的管理。一旦怀疑,立即静默,快速检测,精准清除。
· 猪流行性腹泻(PED):冬季高发,对仔猪致死率极高。核心是返饲和严格的全进全出与消毒。通过返饲让母猪群建立乳汁免疫力,保护仔猪。对产房进行极其严格的清洗、消毒和空栏烘烤。
· 口蹄疫(FMD):确保疫苗免疫到位,同时做好人员的消毒,防止通过鞋底带入病毒。
总结
冬季猪场生物安全是一场系统性的战役,不能有任何短板。管理者必须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将各项制度不折不扣地执行到位,并通过持续培训和监督,让每一位员工都成为生物安全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只有这样,才能在严峻的冬季环境中守住猪群健康的生命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