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养猪产业中,母猪繁殖性能是决定养殖效益的核心要素,其繁殖效率直接关系到仔猪产量与质量,进而影响整个产业链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然而,当前母猪繁殖障碍频发,如发情周期紊乱、受胎率降低、妊娠中期流产、产死胎或弱仔等,其成因涉及病原感染、营养失衡、环境应激及遗传因素等多因素,新时期为更好推动生猪养殖业的现代化发展,降低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流行率,需重点关注繁殖障碍性疾病诱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从而大大降低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流行率。

1 母猪繁殖障碍的主要原因分析

1.1 传染性因素

多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均可引起母猪生殖系统感染,导致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病毒如猪蓝耳病病毒可致妊娠后期流产、死胎率达30%~50%,猪瘟病毒引发隐性流产与弱仔高死亡率,猪伪狂犬病病毒导致流产及胎儿坏死;细菌中布鲁氏菌可引发中期流产、胎衣滞留,大肠杆菌等导致产后炎症影响发情;此外,弓形虫通过猫粪传播,可致妊娠后期流产,衣原体感染也会造成死胎。这些病原通过直接感染、垂直传播或接触传播等方式影响母猪生殖系统,是繁殖障碍的重要诱因。

1.2 非传染性因素

母猪繁殖障碍的非传染性因素主要包括营养、环境、管理及遗传等方面,其中营养失衡表现为能量蛋白比例失调、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缺乏,如维生素E缺乏可引起胚胎死亡和流产、叶酸缺乏导致受精卵着床失败、钙磷比例失衡(如钙磷比>2:1或<1:1)可导致母猪产后瘫痪;环境应激中,高温环境下,母猪内分泌功能失调导致母猪排卵异常、卵子质量明显下降;高密度养殖及通风不良加剧病原滋生;配种管理失误(如初配过早、输精不规范)和遗传选育偏向(如过度使用三元杂交母猪)也会导致繁殖性能下降。

1.3 母猪自身生理因素

1~2胎母猪因生殖系统发育尚未完全,产仔数较少,死胎率较高;5胎以上母猪卵巢功能衰退,卵子质量下降,发情间隔延长,应及时淘汰。母猪哺乳期失重超过15 kg,或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等疾病,可导致断奶后7 d内发情率低于60%,屡配不孕率升高。

2 母猪繁殖障碍的综合防治措施

2.1 生物安全防控体系构建

2.1.1 疫病免疫程序优化

疫病免疫程序优化需依据猪场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疫病特性可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方案,以提升母猪群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如猪蓝耳病,可根据猪场病原类型选择弱毒苗或灭活苗,后备母猪配种前免疫2次(间隔4周),经产母猪每4个月免疫1次,公猪每季度免疫1次;猪瘟可采用脾淋苗或细胞苗,后备母猪配种前免疫2次(20日龄首免,60日龄二免),经产母猪产后20 d免疫,剂量2~3头份/头;猪伪狂犬病可使用基因缺失苗,后备母猪配种前免疫2次,经产母猪每胎次产前4~6周免疫,新生仔猪3日龄滴鼻免疫。

2.1.2 生物安全管理措施

实行“全进全出”制,产房、保育舍空栏期严格清洗消毒,可使用醛类或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等消毒,空置期不少于5 d;制定合理的引种计划,选择到防疫正规、安全的地区引种,并且注意对母猪品种、血统、生长状态与生长性能等进行严格筛查,引种时隔离观察45 d,检测猪蓝耳病、猪瘟、猪伪狂犬病等病原,确认阴性后混群;公猪精液需检测病毒,避免通过配种传播疾病;定期灭鼠、防鸟,饲料运输车辆进场前冲洗消毒,人员进出生产区需更衣、淋浴,避免交叉感染。

2.1.3 疫病监测与净化

每月采集母猪粪便、唾液检测霉菌毒素,超标时添加蒙脱石或益生菌吸附毒素;每季度检测血清抗体(如猪蓝耳病抗体S/P值、猪瘟抗体阻断率),评估免疫效果,对流产胎儿、死胎进行病原检测,明确病因后针对性防控,如弓形虫感染时全场母猪投喂磺胺间甲氧嘧啶7 d。

2.2 营养调控与饲料管理

2.2.1 阶段化精准营养供给

后备母猪可60 kg后饲喂专用育成料(粗蛋白16%),添加15%青绿饲料,防止过肥;配种前14 d短期优饲(日喂量增至3.5 kg),提高排卵数。妊娠母猪在妊娠前期(0~30 d)日喂量2.0~2.2 kg,粗蛋白14%,添加叶酸(5 mg/kg)和维生素E(400 IU/kg);妊娠后期(85~114 d)日喂量3.0~3.5 kg,添加赖氨酸(0.85%)和钙磷(钙0.9%,有效磷0.45%),促进胎儿发育。哺乳母猪可饲喂高营养浓度日粮,粗蛋白18%,赖氨酸1.2%,日喂量4.5~5.5 kg,自由采食,同时添加鱼油(3%)提升乳脂率,断奶前3 d逐渐减料至2.5 kg/d。

2.2.2 饲料质量控制

采购玉米、豆粕时检测水分(<14%)和霉菌毒素(ZEN<200 μg/kg,AFB1<20 μg/kg),霉变饲料禁止使用;储存饲料时保持通风干燥,温度<25℃,湿度<60%,避免阳光直射;在雨季或饲料易霉变季节,添加复合脱霉剂(如硅铝酸盐+益生菌),每t饲料添加1~2 kg;定期检测饲料营养成分,根据原料变动调整配方,确保营养均衡。

2.3 环境优化与精细化管理

2.3.1 养殖环境调控

产房温度控制在22~24℃,仔猪保温箱温度32~35℃(1周龄),之后每周降2℃;湿度保持60%~70%,超过80%时开启风机除湿,氨气浓度<15 mg/L,可通过铺设垫料(如稻壳)减少粪尿堆积。猪舍安装湿帘-风机降温系统,夏季高温时配合喷雾降温,确保母猪体感温度不超过28℃;冬季采用地暖或热风炉供暖,避免冷风直吹。

2.3.2 繁殖管理精细化

后备母猪初情期后记录发情周期,第2~3个情期(240日龄,体重130 kg)配种;经产母猪断奶后3~7 d发情,出现静立反射后8~12 h首次输精,间隔12 h复配1次,人工授精时确保精液温度35~37℃,输精时间不少于5 min。配种后21 d检测返情,28~35 d通过B超检测胚胎数,确诊妊娠后单栏饲养,避免拥挤碰撞;妊娠后期(产前7 d)转入产房,提前消毒并铺垫料,减少应激。母猪分娩后肌注缩宫素(20~30 IU)促进胎衣排出,检查胎衣完整性,如有滞留及时清宫(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子宫);产后3 d饲喂阿莫西林(0.002 kg/(头·d))预防子宫内膜炎,观察恶露颜色(正常为暗红色,若呈脓性需治疗)。

2.3.3 种猪群结构优化

要保持合理胎次结构,3~5胎母猪占比60%~70%,1~2胎占25%~30%,6胎以上占5%~10%,每年淘汰繁殖性能低下的母猪(如连续2胎产仔数<8头、断奶至发情间隔>10 d),更新率35%~40%;公猪使用频率:本交公猪每周配种2~3次,人工授精公猪每周采精2次,精液活力<0.7、畸形率>20%时停止使用,公猪使用年限不超过2年。

2.4 中医调理与保健措施

中药预防。对发情异常母猪投喂促发情散(淫羊藿、益母草、当归等),每日0.05 kg,连用7 d;妊娠母猪产前4周投喂安胎散(黄芪、党参、白术),增强免疫力,减少流产风险。

微生态调控。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如枯草芽孢杆菌),可改善肠道健康,提高营养吸收效率,同时抑制有害菌繁殖,降低子宫内膜炎发生率。

3 小结

母猪繁殖障碍的成因复杂,涉及传染性疾病、营养、环境及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在生产实践中,需以“生物安全为基础、营养调控为核心、精细管理为保障”,构建综合防治体系,通过优化免疫程序和生物安全措施切断病原传播,利用阶段化营养配方和饲料质量控制保障营养供给,结合环境调控与繁殖管理提升母猪福利,同时注重种猪群结构优化和中医保健。

【版权声明】来源:猪好多平台。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用药请遵循医嘱,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