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以仔猪急性腹泻、呕吐、脱水甚至死亡为主要特征,尤其对10日龄内仔猪致死率可达80%-100%,给全球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近年来,随着养猪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提升,PEDV传播途径更复杂,变异毒株不断出现,传统防控手段面临挑战。本文从生物安全、免疫防控、饲养管理、发病后应急处置四个维度,系统阐述降低PEDV对猪群影响的综合策略,为养猪场提供可落地的实践方案。
一、筑牢生物安全防线,切断病毒传播链
PEDV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可通过污染的人员、车辆、器械、饲料、饮水及野生动物(如鼠类、鸟类)等扩散,因此阻断传播途径是防控核心前提。养猪场需构建“场外-场门-生产区-猪舍”四级生物安全体系,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
(一)场外源头管控:建立“缓冲隔离带”
1. 划定隔离区域:在场区外围3公里内禁止设立其他养殖场,避免交叉感染;场内划分生活区、生产区、污粪处理区,各区之间用围墙或绿化带隔离,防止人员、物资交叉流动。
2. 车辆严格消毒:运输饲料、仔猪、物资的车辆需提前报备,在场外指定消毒点进行“3步消毒”——第一步用高压水枪冲洗车身及轮胎污物,第二步用2%氢氧化钠溶液喷洒消毒(作用30分钟),第三步用0.2%过氧乙酸溶液二次消毒;运输粪污的车辆需专用,出场后必须彻底消毒,禁止靠近生产区。
3. 饲料与饮水安全: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全价饲料,避免使用未经处理的泔水或霉变饲料;饮水系统需安装过滤装置,定期用含氯消毒剂(如次氯酸钠,浓度500mg/L)消毒,防止病毒通过饮水扩散。
(二)场门与生产区入口:严把“准入关”
1. 人员管理流程:场外人员严禁入内,场内人员需遵循“48小时隔离+3级消毒”制度——进入生活区前需在场外隔离点观察48小时,期间进行2次核酸检测(PEDV阴性方可入场);进入生产区前需洗澡、更换专用工作服与鞋靴,工作服每日高温消毒(80℃以上烘干30分钟),鞋靴浸泡在2%戊二醛溶液中消毒(每次浸泡不少于5分钟);生产区人员禁止串岗,不同猪舍人员固定,减少交叉接触。
2. 物资消毒规范:药品、器械、工具等物资需经紫外线消毒室(照射30分钟)或臭氧消毒(作用2小时)后入场;不可消毒的物资(如疫苗、试剂)需用一次性包装,拆包后丢弃外包装方可带入;严禁携带生鲜肉类、乳制品等可能携带病毒的物品入场。
(三)猪舍内部防控:阻断“场内扩散”
1. 环境定期消毒:每周对猪舍地面、墙壁、栏杆用0.3%过氧乙酸溶液喷雾消毒1次,产房、保育舍在转群后进行“空栏消毒”——清扫污物→高压冲洗→2%氢氧化钠溶液喷洒(作用4小时)→清水冲洗→干燥→0.2%二氧化氯溶液喷雾→空置3天以上。
2. 灭鼠防鸟措施:猪舍外围设置防鼠网(孔径≤1cm),定期投放抗凝血类灭鼠药(如溴敌隆);安装防鸟网,防止鸟类进入猪舍排泄污染饲料或饮水;每月检查鼠洞、鸟窝,及时清理,减少野生动物传播风险。
二、优化免疫防控方案,提升猪群特异性抵抗力
疫苗免疫是预防PED的关键手段,需根据猪场流行毒株类型、猪群日龄及生产周期,制定“精准免疫计划”,实现“母猪保护仔猪、仔猪自主免疫”的双重防护效果。
(一)明确疫苗选择:匹配流行毒株
目前市场上的PED疫苗主要有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弱毒疫苗免疫原性强、起效快,适合紧急免疫或仔猪基础免疫;灭活疫苗安全性高,适合怀孕母猪免疫,通过母源抗体保护哺乳仔猪。需注意:
- 若猪场流行经典毒株,可选择含经典毒株的疫苗;若存在变异毒株(如GII型),需选择包含变异毒株的二价或多价疫苗,避免因毒株不匹配导致免疫失败。
- 建议每年采集猪群粪便样本,送专业检测机构进行PEDV基因测序,明确场内流行毒株类型,每2-3年更新一次疫苗,确保免疫针对性。
(二)科学制定免疫程序:分阶段精准防护
1. 母猪免疫:构建“母源抗体屏障”
- 后备母猪:配种前2个月免疫1次弱毒疫苗,间隔1个月后加强免疫1次灭活疫苗;
- 经产母猪:每年普免3次灭活疫苗(间隔4个月),或在产前40天、20天各免疫1次弱毒疫苗,确保仔猪出生后能通过初乳获得高水平母源抗体(母源抗体效价≥1:16为合格)。
- 注意事项:怀孕后期母猪免疫需选择安全性高的疫苗,避免应激导致流产;免疫后7天内观察母猪采食、精神状态,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及时对症治疗。
2. 仔猪免疫:建立“自主免疫保护”
- 哺乳仔猪:若母猪免疫到位,仔猪可通过初乳获得母源抗体,一般无需过早免疫;若母源抗体水平低(效价<1:8),可在7-10日龄免疫1次弱毒疫苗;
- 保育仔猪:转群前(约28日龄)加强免疫1次弱毒疫苗,此时母源抗体已下降,自主免疫可有效抵御PEDV感染;
- 育肥猪:若猪场PED疫情稳定,可仅在保育期免疫1次;若疫情高发,可在育肥前期(60日龄左右)补免1次灭活疫苗,降低发病风险。
(三)免疫效果监测:及时调整方案
每月随机采集10%-15%的免疫猪只血清,检测PEDV抗体效价:
- 母猪抗体合格率需≥90%,若低于80%,需查找原因(如疫苗质量、免疫程序、饲养管理),并补免不合格猪只;
- 仔猪在28日龄(断奶时)抗体效价需≥1:8,若低于标准,需提前仔猪免疫时间或加强母猪免疫;
- 若免疫后仍出现PED疫情,需检测病毒是否变异,及时更换匹配毒株的疫苗。
三、精细化饲养管理,增强猪群非特异性抵抗力
猪群健康水平与抵抗力直接相关,良好的饲养管理可减少应激、降低PEDV易感性,尤其在仔猪阶段,需通过环境控制、营养调控等措施,提升猪群整体健康状态。
(一)环境控制:创造“适宜生长条件”
1. 温度管理:PEDV易在低温环境中存活(0-4℃可存活1年以上),因此需严格控制猪舍温度:
- 产房:母猪区温度20-22℃,仔猪保温箱温度(1-3日龄34-35℃,4-7日龄32-33℃,每周下降2-3℃,直至25℃);
- 保育舍:28-35日龄温度28-30℃,36-49日龄25-27℃,50日龄后保持22-25℃;
- 育肥舍:温度控制在18-22℃,冬季避免温差超过5℃/天,防止猪群应激。
2. 湿度与通风:猪舍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湿度过高易滋生病原,过低易导致猪只呼吸道黏膜干燥;通风采用“纵向负压通风”,确保每小时空气交换3-5次,减少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氨气浓度<20ppm),降低呼吸道损伤风险。
(二)营养调控:保障“精准营养供给”
1. 母猪营养:妊娠期母猪需补充优质蛋白质(如豆粕、鱼粉)和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E),提升初乳质量;哺乳期母猪添加2%-3%的植物油,提高泌乳量,确保仔猪获得充足营养。
2. 仔猪营养:
- 初乳管理:仔猪出生后1小时内必须吃到初乳,每头仔猪至少摄入200ml初乳,弱仔可人工辅助哺乳,提升母源抗体获取率;
- 教槽料选择:7日龄开始补喂教槽料,选择易消化、高营养的颗粒料(含乳清粉、益生菌),避免使用粗纤维含量高的饲料,减少肠道负担;
- 断奶过渡:断奶后1-2周内继续使用教槽料,逐渐过渡到保育料,避免突然换料导致肠道应激。
3. 饲料质量管控:严禁使用霉变饲料,在饲料中添加0.2%的脱霉剂(如蒙脱石、酵母细胞壁),防止霉菌毒素损伤肠道黏膜,降低PEDV易感性;定期检测饲料中PEDV污染情况,发现阳性立即停用。
(三)密度与分群:减少“应激与交叉感染”
1. 合理密度:产房每头母猪占地面积≥2.5㎡,保育舍每头仔猪(28日龄)占地面积≥0.3㎡,育肥舍每头猪(60日龄)占地面积≥0.8㎡,避免密度过高导致抢食、打架,增加应激与传播风险。
2. 分群管理:按猪只日龄、体重、性别分群,同一猪舍内猪只日龄差距不超过7天;发现病弱猪立即隔离至“隔离舍”,单独饲养治疗,避免病毒在健康猪群中扩散。
四、规范发病后应急处置,降低疫情损失
若猪场出现PED疫情,需立即启动“早发现、早隔离、早消毒、早治疗”的应急方案,快速控制疫情扩散,减少猪只死亡与经济损失。
(一)快速诊断与隔离:锁定“感染范围”
1. 症状识别:PED典型症状为猪只突然腹泻(粪便呈水样、黄色或灰色)、呕吐(尤其仔猪)、脱水(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10日龄内仔猪发病后2-3天内死亡。发现疑似病例后,立即采集病猪粪便或小肠组织,送检测机构进行RT-PCR检测,24小时内明确是否为PEDV感染。
2. 隔离措施:确诊后,将发病猪舍划为“疫区”,用警戒线隔离,禁止人员、车辆进入;疫区猪只禁止转群,健康猪舍人员需佩戴双层手套、防护服,进出后立即消毒;病死猪用密封袋包装,送至无害化处理场(焚烧或深埋,深埋深度≥2米,撒生石灰消毒),严禁随意丢弃。
(二)全面消毒:杀灭“环境病毒”
1. 疫区消毒:发病猪舍每日用0.5%过氧乙酸溶液喷雾消毒2次,粪便、污水需经化粪池(添加10%漂白粉,作用7天)处理后排放;饲养工具(如料槽、饮水器)用2%氢氧化钠溶液浸泡消毒(作用1小时),清水冲洗后使用。
2. 全场消毒:疫情控制后,对全场进行“彻底消毒”——空栏猪舍按“清扫-冲洗-消毒-干燥-再消毒”流程处理,生产区道路、墙壁用0.3%二氧化氯溶液喷洒,生活区用紫外线消毒,确保环境中PEDV检出率为0。
(三)对症治疗:减少“猪只死亡”
PED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治疗核心是“补水防脱水、防继发感染”:
1. 仔猪治疗:
- 口服补液:用口服补液盐(氯化钠3.5g、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葡萄糖20g,加水1000ml),每头仔猪每次口服50-100ml,每天3-4次,防止脱水;
- 腹腔注射:对严重脱水仔猪,腹腔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添加维生素C 0.5g、庆大霉素4万单位),每次20-30ml,每天1-2次,连用2-3天;
- 保温:将病仔猪放入保温箱(温度32-34℃),避免低温加重病情。
2. 成年猪治疗:成年猪抵抗力较强,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可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和0.1%阿莫西林,防止继发细菌感染,1周左右可自行康复;若出现严重腹泻,可注射阿托品(每头2-3ml),缓解肠道蠕动,减少腹泻次数。
(四)疫情后恢复:重建“健康猪群”
疫情结束后,需对猪群进行“抗体监测”,待全场猪只PEDV抗体合格率≥90%后,方可恢复正常生产;引入新猪时,需在隔离场观察45天,进行2次PEDV检测(间隔21天),均为阴性方可混群;同时修订生物安全与免疫方案,避免疫情再次发生。
结语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对猪群的影响涉及“传播-感染-发病-恢复”全流程,单一防控手段难以有效控制,需通过“生物安全阻断传播、免疫防控提升抗性、饲养管理增强体质、应急处置减少损失”的综合策略,构建“预防-控制-恢复”的闭环防控体系。养猪场需结合自身规模、地域特点及流行毒株类型,制定个性化防控方案,同时加强日常监测与人员培训,将防控措施落实到每个环节,才能最大限度降低PEDV对猪群的影响,保障养猪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