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渗出性皮炎又称脂溢性皮炎、油皮病。是一种以皮肤油脂样渗出、表皮脱落、小水泡形成、以及体表痂皮结壳为特征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临床症状
临床多以7-15日龄的仔猪多发,断奶后也偶有发生,最早的可以开始于2-3日龄发生。病初精神萎靡,嘴角、脸部皮肤出现红斑、水泡,若防控不当,迅速蔓延至背腹部,水泡破裂后有粘性液体渗出,渗出部位变黑结痂,甚至会遍布全身,痂皮龟裂,龟裂处再有粘液渗出,并伴有腹泻、消瘦症状,脱水严重的很快死亡。
发病机理

病原
该病主要病原包括猪葡萄球菌、松鼠源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伪中间葡萄球菌,均属于葡萄球菌属,革兰氏染色阳性。该菌属在琼脂平板上形成圆形凸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不透明,球形或稍呈椭圆形,直径1.0um左右,排列成葡萄状。
这些病原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很难清除,并且广泛存在于猪只的体表,正常情况下它们是非致病性的。
发病原因
葡萄球菌具有自然疫源性,广泛存在于环境中,易通过伤口感染猪只。
(1)新生仔猪,脐带断裂处若没有消毒或消毒不严格,葡萄球菌很容易通过脐带感染发病;
(2)断尾,或剪牙时伤及牙床,或剪牙过迟,被剪的牙齿出现尖刺扎伤嘴角,葡萄球菌从伤口感染;
(3)哺乳仔猪为争抢奶头而出现打斗,皮肤出现破损,通过伤口即可感染;
(4)哺乳期仔猪去势,伤口处理不当,消毒不严格,导致感染;
(5)当母猪奶水不足时,仔猪用力吮吸会严重磨破膝盖部,导致感染葡萄球菌;
(6)产房环境潮湿,管理差,引发仔猪湿疹及寄生虫感染,仔猪皮薄毛少,剧痒容易擦伤皮肤,从而继发感染该病原。
预防措施
(1)产房的消毒必须规范、彻底,环境尽可能的干燥,做好母猪的驱虫工作;产房撒上护舍安,以菌抑菌。
(2)接产时注意器具、人员的消毒,新生仔猪脐带及断尾的消毒务必严格,断端涂抹碘酒,吃完初乳后肌注长效头孢,抗菌消炎;剪牙操作需细心。
(3)搞好母猪的饲养管理,提供充足的营养,促进母猪乳腺发育,增加产后的泌乳量,做好仔猪的奶头固定工作,根据仔猪的大小、强弱,调整哺乳的奶头位置,以防为争抢奶头出现打斗。稍弱的猪尽可能放在前三对乳头吃奶,以利于仔猪群个体的均衡生长发育;
(4)去势时刀具的消毒,并做好伤口的处理,伤口撒上护舍安。
(5)做好母猪的疫苗,提供优质的奶水,高品质的初乳能提高仔猪抗感染能力;
治疗
发病轻症猪只可用温(40-45℃)银氨净溶液浸泡全身,伤口感染严重的用双氧水冲洗并涂抹碘酊,然后涂擦红霉素软膏,伴发真菌感染的,加入灰黄霉素或肤轻松。注射长效头孢,三天后重复一次,林可霉素+地塞米松,一天一次,连用2-3天。病情严重无治疗价值的淘汰。
总结:
葡萄球菌引发的仔猪脂溢性皮炎的防控,需从环境卫生、消毒、饲养管理、疾病防控等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够减少规避该病的发生。
【版权声明】来源:猪好多平台。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用药请遵循医嘱,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