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进入秋冬季节,猪场出现蓝耳病高发的现象尤为明显,表现为猪群蓝耳病毒活跃,甚至出现疫情暴发。这种情况往往会对来年猪场的生产态势产生持续性影响——一旦发生蓝耳波动或暴发,猪群从不稳定恢复到正常生产水平,通常需要很长周期。那么,为何秋冬季节更容易出现蓝耳病高发?根据现场观察,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寒冷气候为病毒存活与传播创造有利条件

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比较了不同蓝耳毒株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存活能力,结果明确显示:在低温条件下,蓝耳病毒的存活时间显著延长。秋冬低温环境无疑极大提升了病毒在外界存活与传播的几率。如果猪场生物安全存在漏洞,病毒极易通过人员、车辆、物资、饲料、生猪甚至气溶胶等途径传入场内。而一旦出现散毒猪,病毒又可通过场内操作人员、工具、排泄物及气溶胶等迅速扩散。

此外,寒冷天气不仅助长了蓝耳病毒的存活与传播,还会使猪群处于冷应激状态,降低其抵抗力。实践中我们发现,猪群在混群、发情配种、分娩、断奶、免疫等关键窗口期更易出现蓝耳波动。在多重应激叠加作用下,猪群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对病毒的易感性增强,这意味着即使接触较低剂量的病毒,也可能引发感染和发病。

还需注意的是,低温环境同样有利于其他病原的存活与传播。加之冬季猪舍往往通风不足,较为封闭的环境进一步增加了病原在群内交叉传播的风险。

二、秋冬季节是猪场管理的关键挑战期  

进入秋冬,猪场通常面临一系列高风险管理作业,例如秋季集中免疫、年底生猪出栏、人员流动、引种等。这些环节中如存在管理疏漏,任何一个都可能成为引发蓝耳波动的导火索。  

以“秋防”为例,频繁的疫苗免疫本身是对猪群免疫系统的考验。而蓝耳病毒经肌肉注射途径感染的剂量阈值较低,如果在免疫过程中忽视细节——如猪群健康状态不佳、未能严格执行“一猪一针头”,免疫操作反而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途径。

再如出猪与引种,这类活动涉及场内与外部环境的人流、物流、猪流交叉,极大增加了外来毒株传入本场的风险。

同样,年底往往是人员变动频繁的时期,员工进出增加生物安全风险,而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猪群饲养管理容易出现漏洞,直接影响猪群健康稳定。

三、小结

综上所述,秋冬季节猪场蓝耳病高发主要源于两方面因素的叠加作用:一是低温环境显著延长了病毒存活时间,并提高了传播效率,同时寒冷应激抑制猪群免疫力,增强其对病毒的易感性;二是该季节猪场多项高风险作业集中,如秋防、销售、引种与人员流动等,管理难度加大,一旦生物安全或饲养管理出现疏漏,极易引发蓝耳疫情。因此,在秋冬季节,猪场必须加强环境控制与生物安全管理,重视猪群抗应激与免疫力维护,以平稳度过这一高风险期。  

【版权声明】来源:猪好多平台。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用药请遵循医嘱,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