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胃溃疡是规模化养猪场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以胃黏膜上皮组织的局限性缺损、溃烂为特征,严重时可引发胃出血、穿孔甚至死亡。近年来,随着养猪业集约化程度提升、饲料配方精细化调整及养殖环境变化,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在生长育肥猪和后备母猪群体中更为突出。据行业调研数据显示,规模化猪场中猪胃溃疡的隐性感染率可达20%-40%,显性发病猪的死亡率虽仅5%-10%,但会导致病猪生长迟缓、饲料转化率降低15%-20%,给养殖企业造成显著的经济损失。本文将从病理机制、发病诱因、临床诊断入手,系统阐述猪胃溃疡的预防措施与治疗方案,为养殖生产提供可落地的技术指导。
一、猪胃溃疡的病理机制与临床特征
(一)胃的生理结构与溃疡形成的解剖基础
猪的胃属于单室胃,分为贲门部、胃底部、胃体部和幽门部四个区域,其中贲门部与食管相连,幽门部与十二指肠相接。胃黏膜是防御外界刺激的第一道屏障,由上皮细胞、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黏膜血流及免疫细胞共同构成:上皮细胞紧密排列,可阻止胃酸和胃蛋白酶渗透;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由胃黏膜腺分泌的黏液与碳酸氢盐结合形成,能中和胃酸并减少机械摩擦;黏膜血流则为上皮细胞提供营养和氧气,促进损伤修复。
胃溃疡的形成本质是“胃黏膜防御机制”与“损伤因素”失衡的结果:当损伤因素持续作用于胃黏膜,超过其自身修复能力时,黏膜上皮细胞首先发生变性、坏死,随后黏膜层出现缺损;若病变进一步深入,可累及黏膜下层甚至肌层,形成典型的溃疡病灶。从发病部位来看,猪胃溃疡多发生于贲门部和胃底部的无腺区(食管末端与胃黏膜交界处),这是因为该区域缺乏胃腺分泌的黏液保护,且直接暴露于胃酸和饲料颗粒的刺激下,更易发生损伤。
(二)临床症状:从隐性感染到急性致死的梯度表现
猪胃溃疡的临床症状因溃疡的严重程度、病程长短及是否继发并发症而存在显著差异,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隐性型(亚临床型)
这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发病猪的60%-70%。病猪无明显的特异性症状,仅表现为生长速度缓慢、饲料转化率降低,偶尔出现食欲波动(如采食时频繁停顿、对饲料兴趣下降)。剖检时可见胃黏膜表面有散在的出血点或浅表糜烂,无明显溃疡灶。此类病猪因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但长期隐性感染会导致猪群整体生长性能下降,增加养殖成本。
2. 慢性型
多由隐性型发展而来,病程较长(通常超过2周)。病猪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症状:食欲减退,喜卧懒动,排便干燥(粪便呈球状),偶尔出现腹泻或便秘交替;部分病猪可见呕吐,呕吐物为黄绿色或带血丝的液体,呕吐后食欲短暂恢复。随着病情进展,病猪逐渐消瘦,被毛粗乱无光泽,皮肤苍白(因长期慢性出血导致贫血)。剖检可见胃黏膜有明显的溃疡灶,溃疡边缘隆起、中央凹陷,表面覆盖灰白色或褐色的坏死物,病灶周围黏膜充血、水肿。
3. 急性出血型
因溃疡病灶侵犯胃壁血管所致,病情急、进展快。病猪突然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体温正常或略低(37.5-38℃);最典型的症状是粪便颜色改变——因胃出血后血红蛋白在肠道内被分解,粪便呈黑色柏油样(潜血试验阳性);严重时可见口鼻出血,或呕吐物中带大量新鲜血液(呈鲜红色或暗红色血块)。病猪因急性失血可在1-2天内出现贫血症状,如皮肤黏膜苍白、四肢末梢发凉、呼吸急促,若未及时治疗,可因失血性休克死亡。剖检可见胃内充满暗红色血液或血凝块,溃疡灶处有活动性出血点,黏膜下血管破裂明显。
4. 穿孔型
属于最严重的并发症,多由慢性溃疡或急性出血型溃疡进一步发展而来。当溃疡病灶穿透胃壁全层时,胃内容物(胃酸、食物残渣等)进入腹腔,引发急性腹膜炎。病猪表现为剧烈腹痛:站立时弓背收腹,行走时步态蹒跚,拒绝触碰腹部;体温升高至40-41℃,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可达120-150次/分钟);后期出现昏迷、四肢厥冷,最终因感染性休克死亡。剖检可见腹腔内有大量浑浊的液体,胃壁有穿孔灶,周围腹膜充血、水肿,腹腔内可检出大量细菌(如大肠杆菌、链球菌等)。
(三)病理诊断:从临床观察到实验室验证的综合判断
猪胃溃疡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检查,避免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食管反流、肠道出血等)混淆。
1. 临床初步诊断
对于隐性型和慢性型病猪,可根据“生长迟缓+消化不良+粪便异常”(如便秘、柏油样便)初步怀疑;急性出血型病猪可通过“柏油样便+呕吐带血+贫血症状”快速判断;穿孔型病猪则依据“剧烈腹痛+高热+腹膜炎体征”(如腹部紧张、腹腔积液)作出推测。
2. 剖检确诊
剖检是诊断猪胃溃疡的金标准。重点观察胃黏膜的病变:贲门部和胃底部有无出血、糜烂或溃疡灶;溃疡灶的大小、深度、数量及是否累及血管或肌层;胃内容物的颜色(是否带血)、气味及性状;同时检查腹腔有无积液、腹膜是否充血(排除穿孔)。
3. 实验室辅助检查
◦ 粪便潜血试验:取病猪粪便样本,用潜血试纸检测,若呈阳性(试纸变蓝),提示胃或肠道出血,可辅助诊断急性出血型胃溃疡。
◦ 胃内容物pH值测定:正常猪胃内容物pH值为1.5-2.5(空腹时),若病猪胃内容物pH值升高至3.0以上,可能因胃酸分泌异常(如胃酸过多或过少)参与溃疡形成,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 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对溃疡灶周围的黏膜组织进行切片、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黏膜上皮坏死、脱落,固有层内有大量炎症细胞(如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溃疡底部有肉芽组织增生,可与胃肿瘤、寄生虫感染等疾病鉴别。
二、猪胃溃疡的发病诱因: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猪胃溃疡的发生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饲料特性、养殖管理、应激刺激、疾病感染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入了解这些诱因,是制定有效防控措施的前提。
(一)饲料因素:胃溃疡发生的“核心驱动者”
饲料是与猪胃直接接触的物质,其物理性状、营养成分及加工工艺均与胃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
1. 饲料物理性状不合理
◦ 颗粒饲料的“双刃剑”效应:颗粒饲料因适口性好、转化率高被广泛使用,但若加工过程中调质温度过高(超过85℃)、调质时间过长,或环模压缩比过大(超过1:8),会导致颗粒过硬、密度过高(超过1.3g/cm³)。此类颗粒进入胃内后,不仅难以被胃酸软化,还会反复摩擦贲门部和胃底部的黏膜,造成机械性损伤,增加溃疡风险。
◦ 细粉含量过高:饲料中细粉(粒径小于0.2mm)比例超过15%时,易在胃内形成“粉尘层”,一方面阻碍胃黏膜与黏液的接触,降低防御能力;另一方面细粉会刺激胃壁频繁收缩,导致黏膜局部缺血、缺氧,引发糜烂。
◦ 饲料霉变:饲料储存不当(如潮湿、高温)易导致黄曲霉、赭曲霉等霉菌滋生,产生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这些毒素可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破坏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同时抑制黏膜修复相关酶的活性,使损伤难以愈合,最终发展为溃疡。
2. 营养成分失衡
◦ 蛋白质与氨基酸不足:蛋白质是胃黏膜修复的重要原料,若饲料中粗蛋白含量低于14%,或赖氨酸、蛋氨酸等必需氨基酸缺乏,会导致胃黏膜更新速度减慢,防御能力下降。
◦ 维生素与矿物质缺乏:维生素E、维生素C、硒等抗氧化物质可清除胃内自由基,减少黏膜氧化损伤;维生素B族(如维生素B1、B2)参与黏膜细胞的能量代谢,缺乏时会导致细胞功能紊乱。研究表明,饲料中维生素E含量低于20IU/kg、硒含量低于0.1mg/kg时,猪胃溃疡的发病率会升高30%以上。
◦ 粗纤维含量过低:粗纤维可促进胃蠕动,帮助食物排空,若饲料中粗纤维含量低于3%(尤其是育肥猪饲料),会导致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超过4小时),胃酸持续分泌,胃内pH值长期处于低水平,刺激黏膜引发损伤。
(二)养殖管理不当:溃疡发生的“助推器”
集约化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饲喂方式、环境条件等管理因素若不合理,会通过影响猪的生理状态间接诱发胃溃疡。
1. 饲喂不规律与应激刺激
◦ 饲喂频率与时间不稳定:部分猪场为降低人工成本,采用“一天一喂”或“随意饲喂”模式,导致猪群长期处于“饥饿-过饱”交替状态。饥饿时胃内空虚,胃酸无食物中和,直接刺激黏膜;过饱时胃壁过度扩张,黏膜张力增大,局部血液循环受阻,均易引发溃疡。
◦ 应激反应的叠加效应:猪对环境变化敏感,养殖过程中的多种应激因素(如转群、分群、运输、温度骤变、噪音、光照过强等)会导致猪体内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一方面会抑制胃黏膜黏液的分泌,降低防御能力;另一方面会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强损伤因素,形成“防御减弱-损伤增强”的恶性循环。研究显示,转群应激可使猪胃溃疡的发病率在1周内升高25%-30%。
2. 环境条件恶劣
◦ 养殖密度过高:育肥猪舍密度超过0.8m²/头时,猪群间的争斗、挤压频繁,不仅会导致应激,还会使部分猪因抢食困难而长期处于饥饿状态,间接诱发溃疡。
◦ 通风不良与氨气浓度过高:猪舍通风不足时,氨气浓度易超过20ppm,氨气会刺激猪的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破坏胃黏膜的完整性;同时,通风不良导致舍内湿度升高(超过70%),加速饲料霉变,进一步增加溃疡风险。
(三)疾病与药物因素:溃疡发生的“催化剂”
某些传染病、寄生虫病及药物的不当使用,也会诱发或加重猪胃溃疡。
1. 疾病感染
◦ 病毒性疾病:猪瘟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PCV2)等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胃黏膜,破坏黏膜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降低其抵抗力。
◦ 细菌性疾病: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感染时,可在胃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刺激黏膜;同时,细菌感染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会导致胃黏膜血流减少,加重损伤。
◦ 寄生虫病:猪胃线虫(如圆形似蛔线虫)寄生在胃黏膜内时,会机械性破坏黏膜组织,同时分泌毒素引发炎症,若虫体数量较多(超过10条/头),可直接导致溃疡形成。
2. 药物使用不当
长期或过量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安乃近)、抗生素(如四环素类、磺胺类)等药物,会损伤胃黏膜。例如,阿司匹林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而前列腺素是维持胃黏膜血流和黏液分泌的重要物质,缺乏时会导致黏膜防御能力显著下降;磺胺类药物若使用剂量过高(超过0.1%),会在胃内形成结晶,刺激黏膜引发糜烂。
三、猪胃溃疡的预防策略:以“源头控制”为核心的综合措施
猪胃溃疡的治疗难度较大,且治愈后易复发,因此预防需贯穿养殖全过程。通过优化饲料管理、改善养殖环境、减少应激刺激等措施,可显著降低该病的发病率。
(一)优化饲料配方与加工工艺:减少“损伤源”
1. 合理调整饲料物理性状
◦ 优化颗粒饲料加工参数:调质温度控制在75-80℃,调质时间30-40秒,环模压缩比调整为1:6-1:7,确保颗粒硬度适中(用硬度计测定,硬度值为2.5-3.5kgf)、密度合理(1.1-1.2g/cm³)。加工后需对颗粒进行筛分,将细粉含量控制在10%以下。
◦ 搭配使用不同形态饲料:育肥猪可采用“颗粒饲料+少量青绿饲料”的混合饲喂模式,青绿饲料(如苜蓿、黑麦草)富含粗纤维,可减少颗粒饲料对黏膜的摩擦;仔猪阶段可使用膨化饲料,膨化处理能破坏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同时使饲料质地疏松,降低胃黏膜损伤风险。
◦ 严格控制饲料霉变:饲料储存时应选择干燥、通风的仓库,底层用托盘垫高(距离地面30cm以上),避免受潮;可在饲料中添加防霉剂(如丙酸钙,添加量0.2%-0.3%)或脱霉剂(如蒙脱石,添加量0.5%-1%),定期检测饲料中霉菌毒素含量(黄曲霉毒素B1需低于20ppb)。
2. 平衡饲料营养成分
◦ 保证蛋白质与氨基酸供给:育肥猪饲料中粗蛋白含量应不低于16%,仔猪不低于18%;根据猪的生长阶段添加氨基酸,赖氨酸含量育肥猪不低于0.8%、仔猪不低于1.2%,蛋氨酸不低于0.3%,确保胃黏膜修复有充足的原料。
◦ 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50-80IU/kg)、维生素C(200-300mg/kg)、硒(0.3-0.5mg/kg)等抗氧化物质,同时保证维生素B族的供给(维生素B1 2-3mg/kg、维生素B2 3-4mg/kg)。
◦ 合理控制粗纤维含量:育肥猪饲料中粗纤维含量保持在4%-6%,仔猪3%-4%,可通过添加麸皮、甜菜粕等原料调整,促进胃蠕动和食物排空。
(二)改善养殖管理:降低“应激源”
1. 建立规律的饲喂制度
◦ 定时定量饲喂:育肥猪每天饲喂2-3次,仔猪3-4次,每次饲喂时间间隔均匀(如早上7点、中午12点、下午5点),避免猪群饥饿或过饱。饲喂量根据猪的体重调整,育肥猪每头每天2.5-3kg,仔猪1-1.5kg,以饲喂后30分钟内吃完为宜。
◦ 保证充足清洁饮水:饮水不足会导致饲料在胃内难以软化,增加机械损伤风险。应确保每头猪有充足的饮水位(育肥猪每10头1个饮水器),饮水量育肥猪每天10-15L,仔猪3-5L,水质需符合《畜禽饮用水水质标准》(GB 5749)。
2. 减少应激刺激
◦ 优化环境管理:猪舍温度控制在18-25℃,湿度60%-70%,通风良好(氨气浓度低于15ppm);避免温度骤变(每天温差不超过5℃),冬季做好保温,夏季加强降温(如安装水帘、风扇)。
◦ 降低养殖密度:育肥猪舍密度控制在1.0-1.2m²/头,仔猪0.3-0.5m²/头,分群时保持同群猪体重差异不超过10%,减少争斗应激。
◦ 避免频繁转群:转群次数尽量控制在1-2次(如仔猪从保育舍转至育肥舍),转群前2小时停止饲喂,转群过程中避免粗暴驱赶,转群后1周内保持饲料和环境稳定。
(三)强化疾病防控与合理用药:切断“诱发链”
1. 做好疫苗接种与寄生虫防控
◦ 按免疫程序接种猪瘟、圆环病毒等疫苗,提高猪群免疫力,减少病毒性疾病对胃黏膜的损伤。
◦ 定期驱虫:仔猪在45日龄、75日龄各驱虫1次,育肥猪每2个月驱虫1次,可选用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等药物(按说明书剂量使用),防控胃线虫等寄生虫感染。
2. 规范药物使用
◦ 避免长期使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四环素类抗生素等需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疗程,如阿司匹林用于退热时,使用时间不超过3天,剂量不超过10mg/kg体重;必要时可与胃黏膜保护剂(如氢氧化铝)联合使用,减少药物对黏膜的刺激。
◦ 合理使用促消化药物:在饲料中定期添加益生菌(如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添加量0.1%-0.2%)或酶制剂(如蛋白酶、淀粉酶,添加量0.05%-0.1%),改善胃肠道消化功能,减少食物在胃内的停留时间。
四、猪胃溃疡的治疗方案:分类型、分阶段的精准干预
对于已发病的猪群,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差异化的治疗措施,重点围绕“抑制胃酸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