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烧药的使用是猪场日常防疫和治疗中的关键环节。氟尼辛葡甲胺(FM)作为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在猪场中被广泛应用于控制发热、缓解疼痛和抑制炎症,它特别适用于猪呼吸道疾病相关的发热管理。本文将通过国外文献深度探讨FM在猪场的应用,包括其药理学、临床功效、给药策略,并重点比较其与其他退烧药的区别。

01
药理学机制
氟尼辛葡甲胺是烟酸类衍生物,其核心作用机制在于高效、选择性地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
1.COX的两种同工酶:
COX-1: 主要负责合成维持胃肠道黏膜完整性、肾脏血流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前列腺素。
COX-2: 通常在组织损伤、炎症或感染时被大量诱导表达,负责合成介导疼痛、发热和炎症过程的前列腺素。
2.氟尼辛葡甲胺对COX-2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抑制作用。这种选择性是其临床的主要优势:
强效抗炎: 直接作用于炎症的关键通路,有效减轻组织水肿、渗出和炎性细胞浸润。对于猪的链球菌性脑膜炎、猪副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引起的严重炎症反应,效果显著。
中枢性镇痛: 不仅能抑制外周炎症部位的疼痛介质产生,还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缓解炎症带来的痛觉超敏。这对于缓解母猪子宫炎-乳腺炎-无乳综合征、肢蹄病、去势、断尾等引起的疼痛至关重要,能有效改善动物福利,促进采食。
持久解热: 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COX-2,减少致热性前列腺素的生成,从而平稳降温。其解热作用并非强行抑制产热,而是恢复体温调定点的正常功能,退烧平稳,不易反弹。
3.药代动力学特点
氟尼辛葡甲胺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后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体内分布广泛,尤其在炎症部位浓度较高。其半衰期在猪体内约为3-5小时,作用持续时间较长,通常每日一次给药即可维持疗效。
02
与其他退烧药的对比
临床决策的关键在于根据病因和治疗目标,选择最合适的药物。以下是详细区分。

深度区别分析:
与卡巴匹林钙的区别:
定位不同: 卡巴匹林钙是“群体解热药”,适用于病毒性疾病(如蓝耳病、流感)引起的群体性、一过性高热,目的是快速降温,防止热应激。而氟尼辛葡甲胺是“重症抗炎镇痛药”,适用于细菌性感染引起的严重炎症和疼痛,目标是控制病理性进程,恢复机体功能。
作用层次不同: 卡巴匹林的镇痛主要在外周,对深部组织疼痛和中枢性疼痛效果不如氟尼辛。在治疗母猪MMA时,氟尼辛因其强大的抗炎和中枢镇痛效果,远优于卡巴匹林。
与氨基比林/安痛定的区别:
安全性与合法性: 这是最关键的区别。氨基比林类药物因严重的血液系统毒性,在食品动物中的应用已被严格限制或禁止。氟尼辛葡甲胺作为兽医专用药,安全性高,有明确的休药期,符合食品安全规范。在当下,氟尼辛是替代氨基比林用于重症解热抗炎的首选。
与地塞米松的区别:
作用机制的本质差异: 这是“抗炎”与“抑炎”的区别。氟尼辛是通过抑制COX-2来“对抗”炎症通路,而地塞米松是通过强大的免疫抑制作用来“压制”整个免疫和炎症反应。
临床决策的权衡: 地塞米松是双刃剑。在猪过敏性休克、严重水肿或毒素休克时,其救命效果无可替代。但在绝大多数细菌性感染(如副猪、传胸)的早期,使用地塞米松会抑制免疫细胞功能,导致病原菌不受控制地繁殖,无异于火上浇油,造成后期治疗失败。而氟尼辛在控制炎症的同时,不抑制免疫系统,甚至有助于机体清除病原。因此,除非有明确的休克或严重过敏指征,否则在抗感染治疗中应优先选择氟尼辛而非地塞米松。
03
给药策略与剂量详解
1.核心用药参数
规格:常见的注射剂规格为 100ml:5g (即5%浓度)或 100ml:10g (10%浓度)。计算剂量时需仔细核对产品规格。
推荐剂量: 2 mg/kg 体重。这是国内外兽药说明书和专业文献广泛推荐的标准剂量,能有效平衡疗效和安全性。
给药途径: 肌内注射 是最常用、最可靠的途径。也可静脉注射,尤其适用于危重病例需快速起效时,但需缓慢推注。不推荐皮下注射,可能因局部刺激导致组织反应。
给药频率: 每日一次。得益于其较长的半衰期(猪约3-5小时)和持续的药效学作用,每日一次给药即可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减少抓猪应激和劳动力成本。
2.剂量计算与实操演示
计算公式: 每头猪每次注射量 (ml) = [猪体重 (kg) × 2 mg/kg] ÷ 药品浓度 (mg/ml)
步骤1:确定药品浓度
若为5%浓度 (5g/100ml):即 50 mg/ml。
若为10%浓度 (10g/100ml):即 100 mg/ml。
步骤2:计算实例
以一头体重100公斤的母猪使用5%浓度的氟尼辛葡甲胺为例:
所需药量 (mg) = 100 kg × 2 mg/kg = 200 mg。
所需注射体积 (ml) = 200 mg ÷ 50 mg/ml = 4.0 ml。
临床快速估算表(基于5%浓度制剂):

3.分场景给药策略与疗程管理

策略一:重症细菌性感染的辅助治疗
场景: 猪副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等。
疗程: 3至5日为一个完整疗程。 这是最关键的策略之一。很多养殖户用药1天看到症状缓解就停药,导致炎症反弹,病情迁延。必须坚持足疗程用药,确保炎症被彻底控制。
联用方案: 在注射氟尼辛的同时,必须同步注射足量、敏感的抗生素(如头孢噻呋、恩诺沙星、阿莫西林等)。
评估指标: 体温恢复正常、呼吸趋于平稳、精神好转、开始主动采食。即使症状改善,也应完成最低3天的疗程。
策略二:围产期母猪疾病管理
场景: 子宫炎-乳腺炎-无乳综合征(MMA)。
时机与疗程: 产后24小时内注射效果最佳。可连续使用1至3天。
作用: 快速缓解母猪子宫和乳腺的炎症与疼痛,促进母猪采食和泌乳,提高仔猪成活率。同时需配合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林可大观霉素)治疗感染,并使用激素(如催产素)促进排乳。
策略三:外科操作与应激管理
场景: 去势、断尾、难产助产、脐疝修补等手术前后。
超前镇痛概念: 在手术操作之前给予氟尼辛葡甲胺,可以预先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轻手术过程中及术后产生的炎性疼痛,比术后给药效果更好。
疗程: 通常手术前单次给药即可。对于创伤较大的操作(如脐疝修补),可术后再连续用药1-2天。
4.使用禁忌与注意事项
脱水与肾功能: 氟尼辛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对于严重脱水、休克或已有肾脏疾病的猪只,应慎用或避免使用。用药前确保动物饮水充足。在治疗严重感染猪只时,补水(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与用药同等重要。
胃肠道溃疡风险: 尽管其对COX-2选择性高,但过量或长期使用仍存在引发胃溃疡的风险。严禁超剂量使用。
配伍禁忌:
避免与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联用:两者联用会显著增加胃肠道溃疡和穿孔的风险。
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如卡巴匹林钙)联用:不推荐同时使用,属于重复用药,增加毒副作用,无协同益处。
可与大多数抗生素、维生素等安全联用。
休药期: 通常猪的休药期为28天。上市前应确保已度过休药期。
【版权声明】来源:惠养猪。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