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操作流程概述
非洲猪瘟“拔牙式”处理,是在猪场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初期,精准识别并剔除所有感染猪只及高风险猪只,同时对污染区域进行彻底净化,以阻止疫情扩散、保住未感染猪群的关键防控手段 。本流程严格依据《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实施方案》等法规,结合实战经验制定,适用于规模化猪场及中小型养殖场,旨在通过科学、快速、精准的操作,将疫情损失降至最低 。
二、前期准备工作
(一)组织架构搭建
1. 成立应急指挥小组,由猪场场长担任组长,全面统筹“拔牙”工作,负责决策、资源调配及对外沟通;副组长由技术负责人担任,具体落实技术操作与人员分工;成员包括兽医、饲养员、消毒员、后勤保障人员等,明确各岗位职责,确保指令传达高效、执行到位 。
2. 设立应急指挥部,配备电话、电脑、打印机、应急照明设备等,用于实时接收疫情信息、制定操作方案、记录操作过程,同时作为与外部兽医部门、疾控中心等单位的联络枢纽 。
(二)物资准备
1. 防护物资:准备充足的一次性防护服(带鞋套)、N95口罩、护目镜、一次性乳胶手套(不少于3层)、防水靴、消毒喷雾器(电动与手动各若干)、消毒湿巾、密封垃圾袋(加厚型)等,所有防护物资需单独存放于清洁区,标识清晰,确保随用随取 。
2. 工具设备:配备专用的赶猪棍(长度不少于1.5米)、抓猪钳、无害化处理设备(如焚烧炉、深埋坑挖掘设备)、高压清洗机、火焰喷射器、采样工具(采样管、拭子、冰盒等)、运输车辆(密闭式,提前消毒备用),所有工具需按清洁区、污染区严格区分,避免交叉污染 。
3. 消毒物资:储备足量的2% - 3%氢氧化钠溶液、0.3%过氧乙酸溶液、复合醛类消毒剂等高效消毒剂,消毒剂需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且在有效期内,同时准备pH试纸、浓度测试卡,用于检测消毒浓度是否达标 。
4. 其他物资:准备警戒带、标识牌(如“污染区,禁止入内”“清洁区,穿脱防护装备处”等)、应急药品(如止血药、抗过敏药等)、记录表格(猪只扑杀记录表、消毒记录表、人员出入登记表等) 。
(三)人员培训
1. 开展理论培训,组织所有参与人员学习非洲猪瘟的病原特性、传播途径、临床症状及“拔牙式”处理的核心原理,使其明确“拔牙”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熟悉本操作流程的每一个环节 。
2. 进行实操演练,模拟疫情发生场景,让工作人员现场练习防护服穿脱、猪只识别与捕捉、消毒操作、无害化处理等关键步骤,由兽医或技术负责人现场指导,纠正不规范操作,确保每位人员都能熟练掌握技能 。
3. 强化安全意识培训,强调个人防护的要点、消毒的规范流程及应急处理措施,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人员感染或疫情扩散 。
三、疫情监测与诊断
(一)日常监测
1. 饲养员每日早晚两次对猪群进行巡查,重点观察猪只的精神状态、采食情况、饮水情况、体温变化及粪便性状,若发现猪只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体温升高(超过40.5℃)、皮肤发红、呼吸困难、呕吐、腹泻或便秘等异常症状,立即停止该猪舍的一切操作,禁止人员、物资流动,并第一时间向应急指挥小组汇报 。
2. 猪场实验室定期对猪群进行抽样检测,每月至少开展1次全面检测,检测样本包括血液、鼻腔拭子、口腔拭子、粪便等,检测方法采用实时荧光RT - PCR 法,若检测结果为可疑阳性,立即封存样本,送往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复核 。
(二)疑似病例确认
1. 应急指挥小组接到异常报告后,立即安排兽医穿戴全套防护装备进入疑似猪舍,对异常猪只进行详细临床检查,记录症状特征,同时采集血液样本、组织样本(如淋巴结、脾脏等,若猪只已死亡),放入密封的采样容器中,做好标识,由专人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 。
2. 实验室在接到样本后,2小时内启动检测流程,严格按照实时荧光RT - PCR 检测标准操作,若检测结果为阳性,立即向应急指挥小组及当地兽医主管部门报告;若结果为阴性,需对同群猪只加强监测,每日采样检测,连续监测3天,确认无异常后方可解除警戒 。
四、“拔牙”核心操作步骤
(一)划定区域范围
1. 确诊非洲猪瘟阳性后,立即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 。疫点为阳性猪只所在的猪舍及相邻猪舍;疫区为疫点周围3公里范围内的区域;受威胁区为疫区周围10公里范围内的区域 。
2. 用警戒带将疫点、疫区与受威胁区隔离,设置明显的标识牌,严禁无关人员、车辆进入,疫点内只允许参与“拔牙”操作的工作人员进入,且需严格执行防护与消毒流程 。
(二)猪只识别与隔离
1. 兽医与饲养员共同进入疫点猪舍,按照“先阳性、后可疑、再同群”的顺序,对猪只进行逐一识别 。阳性猪只指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猪只;可疑猪只指与阳性猪只直接接触、出现临床疑似症状的猪只;同群猪只指与阳性猪只、可疑猪只处于同一猪舍的所有猪只 。
2. 使用专用的赶猪棍和抓猪钳,将阳性猪只、可疑猪只及同群猪只逐头赶入预先准备好的密闭隔离栏中,隔离栏需提前用2%氢氧化钠溶液消毒,隔离期间禁止喂食、饮水,避免猪只活动导致病毒扩散 。隔离过程中,动作要轻柔,避免猪只应激、外伤出血,若猪只出现挣扎、反抗,可适当使用镇静药物(需符合兽医用药规范) 。
(三)扑杀操作
1. 扑杀人员穿戴双层防护服、N95口罩、护目镜、3层乳胶手套、防水靴,携带扑杀工具(如电击器、二氧化碳窒息设备等)进入隔离栏 。扑杀采用人道方式,优先选择二氧化碳窒息法,将猪只放入密闭的二氧化碳扑杀箱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待猪只无生命体征后,再进行后续处理;若条件有限,可采用电击法,将电击电极准确放置于猪只头部两侧,通电后确保猪只瞬间死亡,避免二次伤害 。
2. 每扑杀一头猪只,立即用消毒湿巾对扑杀工具进行擦拭消毒,更换一次性手套,扑杀过程中产生的血液、分泌物等,用吸附材料(如锯末、生石灰)覆盖吸收,装入密封垃圾袋中,随猪只一同处理 。扑杀顺序按照从猪舍最内侧向门口方向进行,避免操作过程中对未扑杀猪只造成额外污染 。
(四)猪只转运
1. 扑杀完成后,由专人将猪只尸体装入加厚的密封防水袋中,每袋装入1 - 2头猪只(根据猪只大小调整),袋口用铁丝扎紧,做好标识,标明猪只编号、扑杀日期、所在猪舍等信息 。
2. 转运车辆提前用2%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彻底清洗消毒,车厢内铺设一次性塑料薄膜,将装有猪只尸体的密封袋整齐放入车厢内,避免堆叠过高导致袋子破损 。转运过程中,车辆需按照预先规划的专用路线行驶,路线避开居民区、水源地、其他养殖场等区域,全程密闭,禁止中途停留、装卸货物 。
(五)无害化处理
1. 无害化处理采用深埋法或焚烧法,优先选择焚烧法 。若采用焚烧法,将猪只尸体转运至专用焚烧炉旁,拆除密封袋,将尸体放入焚烧炉中,加入助燃剂(如柴油),点燃焚烧炉,确保焚烧温度达到800℃以上,焚烧时间不少于2小时,直至尸体完全碳化 。焚烧过程中,安排专人值守,实时监测焚烧情况,防止火势失控,焚烧产生的烟气需经过尾气处理装置处理后排放符合环保标准 。
2. 若采用深埋法,选择地势较高、远离水源地(距离河流、水井等至少50米)、土壤渗透性差的区域挖掘深埋坑,深埋坑深度不少于3米,坑底铺设20厘米厚的生石灰,将猪只尸体放入坑中,尸体上方覆盖20厘米厚的生石灰,再用土壤分层夯实,直至与地面平齐,最后在深埋坑表面铺设一层塑料薄膜,覆盖20厘米厚的土壤,并做好标识,记录深埋位置、数量、日期等信息,定期巡查,防止野生动物刨挖 。
五、污染区域消毒净化
(一)猪舍内部消毒
1. 猪只全部扑杀、转运完成后,立即对疫点猪舍进行初步消毒 。使用高压清洗机,用清水对猪舍地面、墙壁、栏杆、食槽、饮水器等进行彻底冲洗,清除粪便、血液、分泌物等污物,冲洗废水通过专用管道排入污水处理系统,严禁随意排放 。
2. 冲洗完成后,进行第一次化学消毒,采用2% - 3%氢氧化钠溶液,用电动喷雾器对猪舍内所有表面进行均匀喷洒,喷洒量以表面湿润、有药液滴落为宜,作用时间不少于2小时 。消毒过程中,重点关注地面缝隙、栏杆连接处、食槽底部等容易残留病毒的部位,确保无消毒死角 。
3. 2小时后,用清水对猪舍进行再次冲洗,去除残留的消毒剂,晾干猪舍内部,然后进行第二次化学消毒,采用0.3%过氧乙酸溶液,按照第一次消毒的方法进行喷洒,作用时间不少于1小时 。
4. 第二次消毒完成后,使用火焰喷射器对猪舍的金属栏杆、食槽、饮水器等耐高温设备进行火焰消毒,火焰喷射距离保持在10 - 15厘米,每个部位灼烧时间不少于30秒,彻底杀灭表面可能残留的病毒 。
5. 最后,在猪舍内放置盛有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的容器进行熏蒸消毒,按照每立方米空间福尔马林25毫升、高锰酸钾12.5克的比例,密闭猪舍,熏蒸作用24小时,熏蒸完成后,打开猪舍门窗通风换气,直至无刺激性气味 。
(二)外部环境消毒
1. 对疫点猪舍周围10米范围内的地面、通道、排污沟等进行消毒,先用高压清洗机冲洗,去除污物,然后喷洒2%氢氧化钠溶液,作用2小时后,再用清水冲洗,晾干后喷洒0.3%过氧乙酸溶液 。
2. 对进入疫点的人员、车辆通道设置消毒池,消毒池内放入2%氢氧化钠溶液,深度不少于15厘米,每日更换2次,确保浓度达标 。人员进入疫点前,需在消毒池内浸泡防水靴不少于30秒,同时用消毒喷雾器对防护服表面进行喷洒消毒;车辆进入前,需缓慢行驶通过消毒池,车轮浸泡时间不少于30秒,车身用消毒喷雾器进行全面喷洒消毒 。
3. 对猪场的办公区、生活区、饲料仓库等非生产区域,每日进行1次喷雾消毒,采用复合醛类消毒剂,重点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椅等人员频繁接触的部位进行擦拭消毒 。
(三)工具与物资消毒
1. 参与“拔牙”操作的工具,如赶猪棍、抓猪钳、采样工具、扑杀工具等,使用后立即放入2%氢氧化钠溶液中浸泡消毒,浸泡时间不少于2小时,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后用0.3%过氧乙酸溶液喷洒消毒,放入专用的清洁容器中存放备用 。
2. 防护物资,如一次性防护服、口罩、手套等,使用后放入密封垃圾袋中,随猪只尸体一同进行无害化处理;可重复使用的护目镜、防水靴等,用2%氢氧化钠溶液擦拭消毒,然后用清水冲洗,晾干后用75%酒精擦拭消毒,存放于清洁区 。
3. 运输车辆消毒完成后,车厢内的一次性塑料薄膜立即拆除,放入密封垃圾袋中进行无害化处理,车辆再次用高压清洗机冲洗,喷洒2%氢氧化钠溶液,作用2小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后停放于指定区域下次使用前需再次消毒 。
六、后续监测与管控
(一)猪群监测
1. 对受威胁区的猪群,每日进行临床巡查,观察精神状态、采食饮水情况、体温变化等,同时采集鼻腔拭子、口腔拭子进行检测,连续监测14天,若未发现阳性病例,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改为每3天检测1次,直至监测满21天 。
2. 对疫区除疫点外的其他猪舍,每周进行1次全面检测,检测样本包括血液、粪便、环境样本(如地面拭子、栏杆拭子等),若检测结果为阴性,继续加强监测;若出现阳性病例,立即按照本流程启动“拔牙”操作 。
(二)人员与车辆管控
1. 严格限制人员流动,参与“拔牙”操作的工作人员实行封闭管理,不得离开猪场,每日进行体温监测和健康状况记录;外部人员严禁进入猪场,确需进入的,需经应急指挥小组批准,穿戴全套防护装备,经过严格消毒后,在指定区域活动,禁止接触猪群 。
2. 车辆管控实行“只出不进”原则,除应急运输车辆外,禁止其他车辆进入猪场;应急运输车辆需提前报备,经消毒合格后方可进入,运输完成后立即离开,不得在猪场停留 。
(三)环境监测
1. 每周对猪场的污水、粪便、空气等环境样本进行检测,污水样本取自污水处理系统进出口,粪便样本取自各猪舍排污口,空气样本取自猪舍内及猪场周边,采用实时荧光RT - PCR 法检测,若检测结果为阳性,需加强消毒频次,增加消毒剂量,直至检测结果转为阴性 。
2. 定期对深埋坑、焚烧炉周边环境进行监测,每月采集土壤样本、地下水样本进行检测,确保无病毒扩散风险,若发现病毒残留,立即采取补充消毒措施,如喷洒高浓度消毒剂、覆盖新的生石灰层等 。
(四)复产准备
1. “拔牙”操作完成后,对疫点猪舍进行彻底清洗消毒,空置至少6个月,期间每月进行1次环境样本检测,连续3次检测结果为阴性,方可进行复产准备 。
2. 复产前,对猪场所有区域进行全面消毒,更换猪舍内的垫料、设备,对饲料、饮水进行检测,确保无病毒污染;同时,对工作人员进行再次培训,强化生物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引入新的猪只前,需对猪只进行检疫检测,确认健康后,在隔离区饲养观察30天,无异常方可转入生产区 。
七、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 所有参与“拔牙”操作的人员必须严格按照防护要求穿戴防护装备,防护服需穿戴整齐,袖口、裤脚扎紧,手套、口罩贴合面部,避免皮肤暴露;操作过程中严禁随意脱卸防护装备,若防护装备出现破损,需立即停止操作,撤离污染区,更换新的防护装备后,方可重新进入 。
2. 消毒操作需严格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说明控制浓度和作用时间,不同类型的消毒剂不可混合使用,避免产生有毒气体;消毒过程中,操作人员需站在上风向,佩戴护目镜,防止消毒剂刺激眼睛和呼吸道 。
3. 扑杀和转运猪只时,需避免猪只血液、分泌物污染环境和操作人员,若发生污染,立即用消毒剂喷洒消毒;猪只尸体处理必须符合无害化处理标准,严禁随意丢弃、出售或食用,防止病毒传播 。
4. 操作过程中,做好详细记录,包括猪只识别情况、扑杀数量、消毒时间与部位、检测结果、人员出入情况等,记录需真实、准确、完整,归档保存至少2年,以备后续查阅和追溯 。
5. 加强工作人员的心理疏导,“拔牙”操作强度大、风险高,工作人员可能会产生紧张、焦虑等情绪,应急指挥小组需定期与工作人员沟通,给予心理支持,确保其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工作 。
八、应急处置与总结评估
(一)应急处置
1. 若在“拔牙”操作过程中,发现疫情扩散,如其他猪舍出现阳性病例,立即扩大疫点范围,按照本流程重新启动“拔牙”操作,同时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报告,请求支援 。
2. 若工作人员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疑似感染症状,立即停止其工作,送至指定医院进行检查,同时对其接触过的区域、物品进行彻底消毒,密切观察其他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 。
(二)总结评估
1. “拔牙”操作完成后,应急指挥小组组织召开总结会议,对整个操作流程进行全面复盘,分析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区域划定是否合理、猪只识别是否精准、消毒是否彻底等,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
2. 对“拔牙”效果进行评估,通过监测猪群健康状况、环境样本检测结果等,判断疫情是否得到有效控制,若疫情得到扑灭,总结成功经验,纳入猪场防疫管理制度;若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分析原因,调整防控策略重新制定应对方案 。
3. 形成总结报告,内容包括疫情发生情况、“拔牙”操作过程、处置结果、存在问题、改进措施等,上报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同时存档保存,为今后应对类似疫情提供参考依据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