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行性腹泻(PED)防控
一、当前猪流行性腹泻(PED)的流行特点
猪流行性腹泻(PED)是养猪场常见的传染病,近年呈现以下规律:
1.季节性强,冬季高发:寒冷季节易暴发,其他季节零星散发。
2.头胎母猪更容易中招:初产母猪抵抗力弱,发病率显著高于经产母猪。
3.产房腹泻需区分:3-12日龄仔猪腹泻多为PED引起,而12日龄以上的腹泻可能由轮状病毒或伪狂犬等其他疾病导致。
4.最新流行趋势:妊娠母猪也可感染腹泻:2023年冬天起,妊娠母猪出现腹泻病例,确诊仍为PEDV。总体来看,PED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大型猪场或楼房猪场损失惨重。
二、后备母猪返饲的注意事项
返饲是预防猪流行性腹泻(PED)的重要措施,但方法不同,风险差异大:
1. 场内病料返饲:风险高,不推荐!
问题:用场内病仔猪小肠返饲易造成全场污染,病毒难清除,可能持续30-40天。病毒一旦扎根,虽母猪免疫力可压制发病,但难以彻底净化。
隐患:病料返饲后,可能引发蓝耳病、伪狂犬等其他疾病发生,经济损失远超腹泻本身。
2. 纯病毒液返饲:更安全,推荐!
方法:用实验室纯化的本场病毒液进行返饲,风险低,可控性强。
关键点:
时机:需根据后备母猪状态和抗体水平确定返饲时间,一般选在100-120日龄段。
剂量:精确计算病毒量,以106.5TCID50/ml病毒液返饲,每头10ml,可以分两天喷鼻或饲喂,避免过量或不足。
监测:返饲后密切跟踪排毒情况,通过检测病毒核酸或抗体水平评估效果。
成功标准:母猪产生有效免疫应答,后续产仔不发病。
三、活疫苗与灭活疫苗的合理使用
1. 猪流行性腹泻防控仅靠活疫苗行吗?
风险:活疫苗能快速激活免疫,但存在排毒时间长、病毒变异隐患。频繁使用活疫苗可能导致不同亚型病毒(如GIIa和GIIb)混合感染,增加防控难度。
案例警示:某猪场用GIIa毒株返饲,却又额外肌注GIIb活疫苗,结果两种亚型病毒共存,导致腹泻反复发生。这说明活疫苗使用需谨慎,避免亚型混杂。
2. 推荐免疫程序:一次活毒,终生灭活
后备母猪:
首次用纯病毒液返饲建立基础免疫。
后续使用灭活疫苗加强(产前25天和10天各肌注一针),确保产后7-10天乳汁抗体达到高峰,保护仔猪。
经产母猪:以灭活疫苗跟胎免疫为主,避免冬季使用活疫苗(减少排毒和变异风险)。
3. 核心逻辑:
活疫苗用于“初次记忆”,灭活疫苗用于“巩固抗体”。
抗体高峰需与母猪泌乳高峰期(产后1周)匹配,才能有效预防仔猪腹泻。
四、免疫后的监测与调整
1.抗体检测:定期采血检测母猪和仔猪血清抗体水平,确保S/P值≥2.5。
2.病毒监测:通过环境采样(如产房粪便、母猪乳汁)检测病毒核酸,及时查找感染风险。
3.临床观察:记录产房腹泻发生率、仔猪死亡率,分析异常波动原因。
4.病毒测序:若反复发病,对分离毒株进行基因测序,确认是否出现变异,以便调整疫苗或防控策略。
总结:科学防控,细节制胜
认清流行规律:抓住冬季防控重点,区分不同日龄仔猪腹泻病因。
后备返饲选纯病毒液:避免病料返饲的高风险,严格把控操作细节。
疫苗搭配要合理:活疫苗与灭活疫苗各司其职,避免不同亚型混杂使用。
监测不可松懈:用数据指导防控,动态调整免疫程序。
防控PED没有捷径,唯有科学管理、精准免疫、严密监测,才能筑牢猪群健康防线,减少经济损失。希望本文能为养猪同仁提供实用参考!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