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米 - 豆粕型日粮中,玉米占比达 50%~70%,其品质直接影响饲料质量与养殖效益。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产区集中于东北、华北等区域,饲料用玉米以黄玉米为主,多为马齿型、半马齿型和硬粒型。鉴定玉米质量,需从感官、核心指标及储存风险三方面入手,精准把控。

一、感官判断:直观识别基础品质

感官鉴定聚焦色泽与气味,是最简便的初筛手段。优质玉米应呈正常黄色或白色,无发霉味、酸味、虫蛀痕迹及杀虫剂残留;若出现异常色泽(如发灰、发暗)或异味(如哈喇味、霉味),需直接剔除,避免影响饲料适口性与安全性。

二、核心指标解读:量化把控品质细节

我国有玉米国标、饲料用玉米国标及发酵工业用玉米国标三大标准,均以水分、杂质、不完善粒、生霉粒为核心指标,饲料用玉米额外要求粗蛋白质含量,工业用玉米则关注淀粉含量。

1. 水分:影响品质的关键因素

玉米安全水分为 14%,配方均以此为基准计算。水分过高会稀释营养浓度,降低动物采食量与生产效率;过低则易破碎,影响适口性。

水分 14%~15%:胚部凹陷有皱纹,齿碎清脆,手握有刺手感;

水分 18%~20%:易齿碎、有光泽,指甲掐胚部不费劲;

水分超 25%:胚部凸起、光泽强,掐之有水渗出,干燥后易脱皮、胚乳疏松。

2. 容重:反映成熟度与霉变风险

容重代表玉米成熟度,成熟度差、破损粒多的玉米容重低,易受霉菌侵染,仅适用于水分≤23% 的玉米。同等水分下,内蒙古玉米容重最高,其次为东北三省玉米,容重对比才有实际意义。

3. 不完善粒:重点防控生霉粒

不完善粒含生霉粒、热损伤粒、虫蚀粒等,其中生霉粒危害最大。表面生霉粒易识别(有红、黄、黑等斑点),但内部霉变难察觉,其代谢产物霉菌毒素毒性极强(如黄曲霉毒素 B1 毒性是砒霜的 68 倍)。我国要求玉米黄曲霉毒素≤50μg/kg,欧盟更严(≤2μg/kg),需将生霉粒控制在 1% 以内。东北玉米因机械烘干,破损粒、热损伤粒较多(常超 5%),但杂质少(≤1%);华北玉米自然晾晒,破损粒少(≤5%),但杂质易超标(可能超 1%)。

4. 脂肪酸值与酸度:判断储存状态

脂肪酸值与储存时间正相关,温度高、湿度大或霉变会使其升高,烘干温度超 60℃也会导致脂肪酸值增大。脂肪酸值测非水溶性酸,用乙醇浸出;酸度测水溶性酸,用蒸馏水浸出,二者不可混淆,需按标准方法检测(如用锤式旋风磨制样,样品 24 小时内检验)。

三、风险规避:储存与品质波动应对

玉米储存需遵循 GB/T 20570-2006,脂肪酸值达 51.0mgKOH/100g 时品尝评分降为 70 分,达 79.4mgKOH/100g 时降为 60 分,饲料企业储存条件有限,需缩短储存周期,避免进入 “不宜存” 状态。同时,玉米品质受产地、气候影响大:东北玉米收获水分高(28%~30%),华北玉米水分低(18%~20%);水分每增 1%,玉米能量价值降 2% 以上。建议用快速水分测定仪在线监测,建立蛋白质、能值、淀粉消化率数据库,减少品质波动对饲料的影响。

综上,鉴定玉米质量需先通过感官初筛,再精准检测水分、容重、不完善粒等核心指标,做好储存管理,才能为优质饲料生产奠定基础。(来源:北京德宝群兴,中国农业大学)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