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口蹄疫作为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近年打破传统季节规律 —— 除秋末至春初低温湿冷季高发外,夏季及早秋部分地区亦出现疫情,多表现为口蹄溃烂,心肌炎型病例占比上升。该病不仅抑制猪群生长,还可能引发大批伤亡,给养殖场带来严重经济损失,需重点防控。

一、核心特征:从病原到症状的全面识别

1. 病原与流行特点

猪口蹄疫由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口蹄疫病毒引发,仅感染偶蹄兽,且猪的易感性极强 —— 即便牛、羊等未发病,猪仍可能感染。不同年龄猪只易感度差异显著,幼龄仔猪发病率、病情严重程度及死亡率均最高。传播上,该病传染性强、流行速度快,常呈 “跳跃式” 扩散,集中饲养的猪场、城郊猪场及交通沿线区域为高发地;畜产品、人员、动物、运输工具等均为传播媒介。虽冬末春初为流行高峰,但大型密集养殖区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可能。

2. 典型临床症状

病猪核心症状集中于黏膜与皮肤水疱、溃烂:

体温先升后降:病初体温升至 40~41℃,伴随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甚至废绝;

蹄部病变:蹄冠、趾间、蹄踵发红发热、敏感,随后出现水疱,破溃后露出鲜红烂斑,若继发细菌感染,可能导致蹄壳脱落,猪只跛行无法站立;

黏膜病变:30%~40% 病猪的鼻镜、口腔黏膜出现水疱与烂斑,伴随流涎;母猪乳头也可能出现水疱;

群体影响:疫情可迅速传遍全群,新发病区病死率约 20%。哺乳仔猪症状更危急,多因急性胃肠炎、急性心肌炎或四肢麻痹死亡,死亡率超 80%;大猪解剖多无特征性病变,少数可见胃肠出血性炎症,仔猪则呈现 “虎斑心”(心肌外有黄色条纹斑,心外膜有出血点),个别伴有肺水肿或气肿。

3. 鉴别与确诊

需注意与猪水疱病、猪水疱疹、猪水疱性口炎区分,避免误诊。因口蹄疫病毒存在多型性,发病后需立即采集水疱液与水疱皮,送指定检验机构鉴定病毒型,为后续防控提供依据。

二、防控策略:预防、应急与治疗结合

1. 日常预防:筑牢生物安全防线

日常需强化猪场生物安全管理,定期对猪舍、环境及饲养用具消毒;避免引入疫区生猪,引种前严格检疫。高发季节及疫情流行区,可接种口蹄疫 O 型灭活疫苗,降低感染风险。

2. 应急处理:遵循 “早、快、严、小” 原则

若怀疑发生口蹄疫,需立即启动应急措施:

上报与送检: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报告疫情,同步采集病料送检确诊;

封锁与隔离:对发病现场严格封锁,隔离病猪与健康猪,避免接触传播;

消毒与处置:全面消毒猪舍及周边环境,防止病原扩散;体重达标病猪经批准后可集中屠宰,按食品卫生法规处理产品;

紧急免疫:发病地区可对未发病猪群注射口蹄疫 O 型灭活疫苗,减少疫情蔓延。

3. 对症治疗:减轻症状降低损失

治疗以缓解症状、促进康复为核心:

血清治疗:按每 1kg 体重 0.5ml 用量,给病猪肌肉或静脉注射抗口蹄疫血清(每头 25ml);

局部处理:用 0.1% 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口蹄溃烂处,再涂抹碘甘油或 1%-2% 龙胆紫液;也可将明矾、黄连、硼砂、冰片、儿茶各 5g 研成细末,撒于洗净消毒的患处;

环境与营养:保持猪舍安静干燥、通风良好、温度适宜;减少打针应激,可在饮水中添加黄芪多糖与 Vc,增强猪只抵抗力,降低死亡率。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