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耳病是危害养猪业的重大疫病,我国猪群感染率极高(含抗体阳性和病毒阳性),几乎无蓝耳病阴性猪场。

其流行有显著特征:流行病学上呈持续性感染,可经垂直(如胎盘)和水平传播;临床以免疫抑制为特点,易引发混合与继发感染。5-13 周龄仔猪最易发病,5-6 周龄开始出现症状,8-9 周龄达发病和死亡高峰。病猪体温升至 40℃-41℃,伴呼吸困难、减食消瘦、皮肤发白、眼睑水肿,少数耳部及体表发紫,断奶前仔猪死亡率 80%-100%,断奶后 20%-50%,多重感染时更高。

目前无特效药,需综合防治:

一是坚持自繁自养,避免从疫区或有病史猪场引种,切断胎盘传播途径;

二是确需引种须严格检疫,隔离并检测抗体,阳性猪不引进,阴性猪观察至母猪无繁殖障碍、仔猪无症状再混养;

三是合理接种疫苗,现有灭活苗和弱毒苗。我国灭活苗适配本土毒株,免疫 20 天抗体达峰,持续 6 个月,可用于种猪预防及发病猪场提升产仔、成活率。弱毒苗需谨慎,仅感染猪场可考虑用其缓解症状、降低死亡率。弱毒苗免疫程序为:后备母猪配种前 2-3 周免疫,仔猪 23-25 日龄免疫,后备种猪配种前再免,仔猪免疫时可加 0.25 毫升猪用转移因子提升效果。

需注意,疫苗无法 100% 保护,仍有发病可能,弱毒苗尤需慎用。猪场发病后,要及时隔离病猪与健康猪,分开料糟水槽,防止传染。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